在泰宁县开善乡,叫醒人们的闹钟往往是弥漫在空气中那股醇厚的豆香。这香气,源自池中缓缓凝结的那一张张“金皮”——腐竹。这不仅是舌尖上的乡愁,更是一场关于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的生动实践。
从农田到车间,传统技艺的现代化突围。凌晨五点,江大姐便在豆腐皮厂房里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江大姐的手在浆池上方轻轻掠过,手腕一沉、一抖、一挑,一张色泽金黄、油润光亮的腐竹便完美成型。这双手,曾是在农田耕地干活,如今,却因腐竹产业,重新找到了与家乡连接的根。过去,江大姐和许多乡亲一样,守着家中的农田,却只能赚取微薄的生活费。“家乡的产业单一,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这儿。”然而,转机往往就藏在这些困境之中,就在大家为家乡发展发愁的时候,一批有想法“能人”站了出来,其中就包括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的杨林均。2024年,开善乡以“村集体+企业”模式盘活闲置厂房,引入腐竹制作大户杨林均,投资126万元打造一体化生产线,将传统工艺与半机械化设备结合,实现蒸煮、烘烤、筛选等环节标准化作业。“过去手工揭皮,一锅豆浆只能做10斤腐竹,现在一条生产线每小时产30斤。”杨林均指着蒸煮车间介绍。技术升级不仅让效率提升3倍,更通过SC认证打开商超渠道,产品远销福州、泉州等地。村集体以厂房入股,年增收2万元,村民实现“农忙种豆、农闲务工”的灵活就业,人均月收入增加3000元。
能人效应,乡土人才“领头雁”作用。杨林均的创业故事,是开善乡“能人带富”的缩影。这位35岁的中专生曾在外打工多年,2018年返乡创办首家腐竹作坊时,因技术不成熟、销路狭窄屡遭挫折。“起初温度控制不好,一锅豆浆能废掉三分之一。”如今,杨林均不仅是加工厂负责人,更成为乡里“能人库”的导师。村民纷纷感慨:“过去年轻人往外跑,现在返乡支持家乡产业的多了。”
“腐竹经济”链,小产业撬动大循环。开善乡的实践,为山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培育本土能人、延伸产业链条,腐竹产业实现了“三变”。资源变资产,闲置厂房变身标准化车间,村集体资产增值;农民变工人,传统农民转型为产业工人,技能与收入双提升;产品变商品,古法腐竹突破地域限制,成为文旅伴手礼。数据显示,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15%,参与的农户人均增收近1万元。更可贵的是,产业崛起吸引了青年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