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70多年前,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唱着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抱着保卫和平、保卫家乡的信念,毅然走上抗美援朝的战场。如今,再听这荡气回肠的音乐,泰宁县老兵张正明激动不已。
张正明是安徽省宣城人,1949年6月份入伍第二野战军305师,穿上军装,扛起枪支,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那时的他22岁。同年11月,他随部队转战西南,参加解放大西南的许多战役,为解放大西南作出贡献。
1951年,刚参加完解放战争的张正明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前往朝鲜战场。“出发时,身上只穿了一件棉衣,刚进朝鲜就开始下雨,还下大雪,棉衣很快就湿透了,只能靠发抖让‘身体发热’慢慢把棉衣暖干。”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正明仍然记忆犹新。
一到朝鲜境内,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马路上黑压压的全是人,一侧是逃难的朝鲜群众,拖家带口,有的还赶着牛车;另一侧,志愿军战士们正朝着相反的方向跑步前进。
来到驻守的山顶,山光秃秃的,树也没有几棵,为了隐蔽,张正明和战友们摘掉帽子上和肩上的徽章趴在雪地里。“天气寒冷,我们只有一件薄薄的衣服,手脚被冻得通红几乎没有知觉,但还是紧紧握着手里的枪支,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食物供给严重不足也是一个难题,野草、干面粉、雪水常断缺,我们在山上守阵地,炊事班在山下做饭,基本上是一把干面粉、一把雪,把饭送上来时,已经冻硬了,但对于战士们来说,有得吃就很好了。
“打仗时,敌人有飞机、有大炮,我们只有步枪;敌人的炮弹一响,几百发炮弹像下雨一样打下来,我们必须五分钟从山上撤下来,否则就会造成大量伤亡,许多战友永远地长眠于异国他乡,流出的血黑得扎眼,红得锥心。”讲到这里,张正明流下了眼泪。
战火硝烟虽已远去,往日的一幕幕却依旧清晰。张正明记得那些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战友们,记得自己在入党时许下的诺言,“走得再远,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跟着共产党,永远向前进。”
张正明195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已光荣在党74年。1958年加入28军26团,为建设三明作出贡献,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荣获三等功。1961年转业到泰宁县下渠镇武装部担任部长一职,5年后转到朱口镇武装部,1970年转到泰宁县林业局,一直为泰宁林业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如今,年过九旬的张正明仍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和生活习惯,每天要做的所有事情都卡点进行,极为规律。坚持每天读书看报,了解最新的政策动态和新闻事件。老人心态平和,从来不跟别人攀比,经历过战争,看多了生死,他对任何事都看得很透,懂得哪些才是重要的。张正明常对晚辈说:“老一辈人打下江山不容易,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能看到今天国家的繁荣昌盛,我已经很欣慰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