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自然信息
来源:泰宁县政府网 时间:2024-06-12 10:41

  【位置面积】泰宁县隶属三明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中段的杉岭支脉东南侧。北靠邵武,东连将乐,南邻明溪,西接建宁,西北紧贴江西黎川。县处北纬26°33′-27°07′,东经116°53′-117°24′。县境东西宽64.2公里,南北长66.7公里,总面积1539.38平方公里。下辖3镇6乡,111个行政村和6个居民委员会。至2023年底,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95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条,国道1条,省道1条,高速公路54公里、国省道107公里、县道173公里、乡道327公里,村道298公里,基本形成城乡畅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桥梁共164座,其中一类17座、二类127座、三类16座、四类4座。

  【地形地貌】泰宁四周为大山环绕,境内形成溪谷盆地,地貌类型有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地势总特征是四周高,中部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地质结构由岩浆岩、变质岩和陆相沉积岩三大岩类组成,岩浆岩多分布于县的西北与西南部,变质岩遍布东北、东南部、沉积岩多形成带状分布,后者成土母质有残积物、坡积物和冲积物三种,所形成的各类土壤计有红壤、红黄壤、黄棕壤、紫色土、草甸土、水稻土等6个土类、14个亚类、54个土属。位于西南的金铙山白石顶海拔最高,为1857.7米,是福建省境内第四高峰;海拔最低180米。地貌遗迹以丹霞地貌为主,兼有花岗岩地貌、火山岩地貌、构造地貌。泰宁丹霞地貌区由邵武入境,从县境东北的龙湖,经朱口斜贯向西南的原梅口,再由梅口折向正南,经过弋口、大布至龙安,分布总面积约252.74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和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之一。丹霞地貌大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石辋园区、大金湖园区及八仙崖园区的龙王岩、大牙顶为丹霞地貌;金铙山园区为花岗岩地貌;八仙崖园区的白牙山为火山岩地貌。

  【地质】泰宁县位于闽西北隆起带西南部的浦城—洋源隆起与邵武—建宁拗陷的交合部位,崇安—石城深大断裂带从中经过。县境内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有: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境内发育有上元古界麻源群;震旦系吴墩组、丁屋岭组等;寒武系林田群;三叠系焦坑组、侏罗系梨山组、漳平组、长林组、南园组、坂头组;白垩系石帽山群、沙县组、赤石群;第三系佛昙群和第四系,以上总面积1295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5%。侵入岩有加里东期、燕山期及脉岩,面积约235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5%。

  【矿产资源】泰宁县境内已发现矿产有28种,其中金属矿8种,主要有金、银、铜、铁、铅、锌等;非金矿20种,主要有石英、钾长石、云母、高岭土、饰面花岗石、煤等。高岭土主要分布于上青乡、大田乡;硅石主要分布于新桥乡和梅口乡;饰面花岗岩石材和煤主要分布于大龙乡;钾长石云母(共生)和粘土主要分布于朱口镇;硫铁矿主要分布于新桥乡。

  【森林资源】泰宁是中国南方林业生产重点县之一,森林资源丰富,山林有其独特性、丰富性、原始性,是闽西北一颗绿色明珠,林业是泰宁县的经济支柱产业。森林面积117393.85公顷,森林覆盖率76.79%,森林蓄积14176735立方米,草地面积1239.84公顷。林木、毛竹资源丰富,主要树种有杉、松、毛竹、格氏栲、青岗栎、樟、楠、檫、榉、酸枣、野鸦椿等。

  泰宁县境内丘陵起伏,山峦叠嶂,盆谷错落,地形相对破碎而复杂,地貌类型多样,相对高差和坡度都比较大,境内大面积的丹霞地貌,孤峰突起、多岩崖陡壁,人迹罕至,至今保留着半原始状态的天然林植被。泰宁县境内各乡镇均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天然植被,成为各类生物生长繁衍的良好栖息地和避难所。泰宁县内至今保留着大面积半原始状态的丹霞地貌天然植被。从裸露的岩石到刺柏林,到硬叶林,再到典型的常绿阔叶林,整个丹霞地貌的原生性的生态过程保存完好,具有典型性。

  省级重点保护珍贵树木有江南油杉、长苞铁杉、柳杉、乐东拟单性木兰、黄山玉兰、沉水樟、黄樟、刨花润楠、黑叶锥、乌冈栎、青钱柳、银鹊树、银钟花13 种;模式标本种有泰宁毛蕨等;地方特有种有大齿唇柱苣苔、仙霞铁线蕨、白背蒲儿根等;福建新纪录有短梗菝葜 、岩生薹草、卵叶阴山荠、水苎麻、糙叶水苎麻、总状山矾、狭序鸡矢藤、毛脉翅果菊 、江西大青等。

  【生物资源】泰宁县珍稀濒危木本植物种类数量众多,有维管束植物 239科826属1938种。其中:蕨类植物41科78属178种;裸子植物8科13属14种;被子植物190科735属1746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2种,分别为东方水韭、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38种,分别为蛇足石杉、闽浙马尾杉、金毛狗等。

  有脊椎动物35目100科371种,其中:鱼类5目12科53种,两栖类2目7科24 种,爬行类2目12科64种,鸟类18目48科186种,兽类8目21科44种。昆虫纲(含蛛形纲蜱螨亚纲)30目267科1896种,贝类生物2纲11科38种。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52种。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9种,一般保护野生动物236种。

  【水力资源】泰宁县地形属山地丘陵地带,具有季风型山地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县内河流密布短促,属山区性河流,分布呈树枝状的水系特点,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有金溪、杉溪、铺溪、北溪、上青溪、交溪、大田溪、大渠溪、大布溪、黄溪、瑞溪和开善溪等12条。除北溪、瑞溪、上青溪发源于县境内,其余发源于邻县的邵武、将乐、明溪等县。所有河流都纳入金溪,流往将乐县出境。县内水力资源丰富,县境内有大型水库1座,为池潭水库(金湖),总库容8.7亿方。县属公益性水库31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22座。全县电库14座,(含池潭水力发电厂、良浅电站)。目前县属在册农村小水电站75座(不含池潭水力发电厂),总装机8.19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3.27千瓦时。全县小型水利设施基础较为完善,集镇供水工程8处,农村饮水工程274处(含农村学校),涉及人口10.6万人;另建成输水渠道1141.6千米,渠系建筑物4966处,引水堰852座,护岸139.73千米。近年来,中央、省里加大对河道整治的力度,目前全县已建成具有防洪标准的防洪堤52.28千米。

  【旅游资源】泰宁丹山碧水,风景秀丽。大金湖以奇丽的水上丹霞闻名于世,有着“天下第一湖”的美称。上清溪融野、幽、奇、趣、险为一体,被誉为“华东第一漂”。寨下大峡谷(金龙谷)被称为“峡谷大观园”。还有九龙潭、状元岩、猫儿山、峨嵋峰、金饶山、八仙崖等景观各具特色。泰宁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的美称,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明代民居尚书第建筑群,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浓厚的乡土韵味著称、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的梅林戏以及原始粗犷的傩舞、情趣盎然的桥灯、庙会等民俗风情。

  【红色资源】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泰宁县内仍保存红军街、东方军司令部、大洋嶂阻击战旧址等一批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其中,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8处,包括岭上街红军标语墙、大源革命旧址群等省级文保单位2处,朱德、周恩来旧居、红军井、东方军司令部、双坪苏维埃旧址等县级文保单位16处。已成功申报泰宁红军街景区、泰宁红色古傩大源景区、泰宁少年红军文旅小镇景区等三个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05年,泰宁红军街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2019年3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确定了15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其中原中央苏区片共101个分区,泰宁赫然在列;2020年4月,泰宁红军街区入选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21年5月,红军街上榜“闽西苏区•红色福建”精品线路,2022年,被公布为第七批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离退休干部党员传承红色基因学习教育基地”、“福建省政协机关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气候概况】2023年,我县的气候属正常年景。年平均气温为18.6℃,较常年偏高0.8℃;年降水量为1996.3毫米,较常年偏多6%;年日照时数为1525.9小时,较常年偏多7.3小时。

  年内≥35.0℃高温日数为17天;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0℃,出现在7月15日, 年极端最低气温为-4.7℃,出现在1月29日;年内未出现“倒春寒”、“五月寒”天气。受强冷空气影响,“23型”秋寒出现在10月5日属偏晚年;“20型”秋寒出现在10月6日,属正常年;受强冷空气影响,12月16-25日日最低气温过程降温达14.8℃,达到寒潮标准;年暴雨日数7天,日最大降水量86.3毫米,出现在7月29日。

  年内的主要灾害天气有暴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灾情:受低层切变发展东移影响,3月22日至23日我县出现强对流天气,22日我县5个乡镇出现冰雹,23日本站出现73.9mm暴雨天气,我县5个乡镇遭受严重的灾害,受灾人口2539人,烟叶受灾面积4250亩,全县直接经济损失约980万元。受低涡切变东移影响,4月18日至19日我县出现强对流天气,受大风强降雨天气影响,我县道路基础设施和烟草等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损毁。受灾人口1399人,紧急转移人口4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012亩,全县直接经济损失约1490万元。受低层切变影响,5月20日至22日泰宁县部分乡镇出现连续性暴雨天气,24小时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对水稻、烟草等农作物及道路基础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经统计截止5月23日18时,全县受灾人口1435人,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155万元:其中,农林渔牧损失288万元,基础设施损失767万元。受低层切变影响,6月4日至5日泰宁县部分乡镇出现连续性暴雨天气,24小时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经统计截止6月9日11时,全县受灾人口1295人,紧急转移人口6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8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950万元:其中,农林牧渔损失359万元,基础设施损失591万元。7月28日-29日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影响,全县9个乡镇均有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065万元,受灾人口9531人。

  本年年平均气温显著偏高,年降水量正常,年日照时数正常。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