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文化景观
来源:泰宁县政府办 时间:2015-12-17 10:43

(一)自然山水

1、世界地质公园

2001年12月,泰宁大金湖被国土资源部评定为“国家地质公园”,2003年10月9日正式揭碑开园。当年12月,泰宁县成立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以下简称“申世”)领导小组。2004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原院长赵逊教授应邀来泰宁考察,6月,泰宁组团参加首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并作专题发言。2005年2月7日,福建泰宁“申世”代表团抵达法国巴黎作专题发言,11日,泰宁名列全球第二批9个世界地质公园之一,成为福建省首个荣膺此品牌的地质公园。

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地处武夷山脉中段的东南部、福建邵武至广东河源所控制的地质断裂带上,是在晚白垩纪(距今约6500万年)裂陷盆地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红色陆相碎屑沉积岩。以发育典型、类型齐全的青年期丹霞地貌为主体,兼有火山岩、花岗岩、构造地貌等多种地质遗迹,众多人文景观点缀其中,是集科学考察、科普教育、观光览胜、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公园北起龙湖镇鸡公山,南达大龙乡龙安,西界大龙乡白石顶,东至龙湖镇许坊,总体呈东北—西南方向带状展布。地貌类型中有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盆地中发育的丹霞地貌海拔高度大多在400米左右,最高的八仙崖大牙顶海拔913米,堪称“中国东南丹霞第一峰”。而属花岗岩石蛋地貌的金铙山白石顶海拔1858米,为福建省境内的第二高峰,有“闽峤第一雄”之称。公园总面积492.5平方公里,其中由白垩纪红色碎屑岩组成的红层盆地面积252.7平方公里,是中国东南沿海诸省中丹霞地貌面积最大的地质公园。公园分为石辋、大金湖、八仙崖、金铙山四大园区和泰宁古城游览区,近年已开发石辋园区中的上清溪、九龙潭、红石沟、状元岩、天成岩等景区,大金湖园区的金湖、猫儿山、寨下大峡谷景区以及泰宁古城游览区。

石辋园区:位于公园东北部,总体呈北东向展布,面积107.9平方公里。园区自东北往南依次划分为天成岩、红石山和菩陀岩3个景区。天成岩景区幽静古朴、花草芳香、禽鸟时现,珍稀植物比比皆是,分为锦溪、许坊两个小区。锦溪流程7.5公里,其弯度之多,曲率之大,窄度之小,为丹霞峡谷曲流一绝,主要景点有日光岩、天鹅洞、宝光岩以及锦溪东北侧雌雄一线天、江氏山庄等。许坊小区丹崖赤壁及巷谷独具特色,陡壁及洞穴中形成的沉积构造,真实记录了6500万年前地球活动的历史,主要景点有天成岩、天成壁、天水壁、天水谷、鸡公山赤壁等。红石山景区风光秀丽,山、溪、潭完好结合,分为上清溪、状元岩、九龙潭和石辋四个小区。上清溪自北向南蜿蜒曲折穿行于紫红色砾岩、砂砾岩中,是漂流观景佳地;状元岩景致傲岸秀拔、原始古朴,因南宋状元邹应龙少年时期在此读书而得名,主要景点有斗米阶、状元岩、晒经崖等;九龙潭因有九条蜿蜒如龙的山涧溪水注入潭中而得名,潭水清灵逸秀,翠绿如黛,两岸峭壁林立,处处蜂巢狭巷;石辋小区独具一格的辋状谷地和块状丹霞山地是研究构造活动与丹霞地貌成因联系的基地。主要景点有十里纵谷、龙丹壶穴、枪山、旗山、牌山、宝盖岩等。菩陀岩景区内直角一线天、“W”形岩槽及石拱天门一线天三者天然组合极为罕见,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妙杰作。

大金湖园区:位于公园中部,面积114.78平方公里。园区自北往南依次划分为丰岩、寨下大峡谷(金龙谷)、金湖、猫儿山4个景区。丰岩景区丹崖赤壁及岩槽洞穴等丹霞地貌极具特色,主要景点有天台岩、丰岩、圣丰岩、狮子岩等。金湖景区以奇丽的水上丹霞闻名于世。泛舟乘筏荡漾湖上,绿水映丹崖,山环水绕,宛如人在画中游。主要景点有甘露岩、情侣峰、水上一线天、幽谷迷津、水际瀑布等。寨下大峡谷景区丹霞洞穴十分发育,异洞遍布,大小不同,深浅不一,千姿百态。植物茂密,环境清幽,修竹生机盎然,藤萝攀岩附树,恍若世外桃源。猫儿山景区以清幽逼仄的峡谷曲流和原始天然的生态环境而闻名,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有各种野生植物、珍稀树种102科、360余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树种有水杉、红豆杉、长叶榧、乌干栎、红茶树等十余种。还有各种珍贵野生动物30余种,游览中时常可以与雄鹰、松鼠、虎纹蛙近距离接触,给人以意外惊喜。主要景点有水月岩云、洞天奇观、金猫窥世、傲松骑石、平湖仙翁等。

八仙崖园区:面积64.1平方公里,分为龙王岩、大牙顶和白牙山3个景区,目前尚未开发。

金铙山园区:面积14.4平方公里,“巍巍闽峤第一雄,奇秀峻险胜黄山”,为闽江发源地,分宝峰山、白石顶2个景区。

泰宁古城游览区:以古建、人文为特色,为泰宁旅游核心景区之一,并依托整个县城,满足游客食、住、行、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同时是联结大金湖、石辋、八仙崖及金铙山园区的重要枢纽。主要景点有尚书第古建筑群、风情博物馆、状元文化公园、地质博物苑、古城门(墙)以及红军街、东方军司令部旧址等革命历史遗迹。

2、世界自然遗产

2006年12月12日,国家建设部城建司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泰宁与湖南崀山、万佛山、广东丹霞山、浙江江郎山、方岩、江西龙虎山、广西八角寨等8个丹霞地貌风景区签订了“捆绑”申报世界遗产的合作协议。经过4年努力,2010年8月2日,由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贵州赤水、浙江江郎山等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组成的中国丹霞系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经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泰宁申遗成功的消息一经公布,外交部、教育部、住建部、国家旅游局,省委省政府、省住建厅、省旅游局、厦门大学、省地调院、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以及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单位和友好人士发来贺信贺电。特别是遗产专家保罗·丁沃、禹卿植、蒂姆·柯斯盖、保罗·威廉姆斯、罗伯特·瑞和克里斯·伍德等专家发来贺信,祝贺泰宁申遗成功。

中国丹霞是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过程的申报自然遗产项目,代表了世界上最典型、最优美、生态环境多样、景观配置最佳的杰出的丹霞景观。泰宁丹霞由金湖和上清溪南北两大片区组成,申报区总面积234.88平方公里,其中提名地(核心区)110.87平方公里,缓冲区124.01平方公里。以“最密集的网状谷地、最发育的崖壁洞穴、最完好的古夷平面、最丰富的岩穴文化、最宏大的水上丹霞”等特色在“中国丹霞”项目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亚热带湿润区青年期低海拔山原——峡谷型丹霞的唯一代表,是“中国丹霞”从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地貌演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被国内外地学界称为“中国丹霞故事开始的地方”。

“五个最”:一是最完好的古夷平面。千百万年来,泰宁大地记录、展现了中生代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形成、发展演化的进程,保留了完整而显著的古夷平面,构造控制破碎的山原、独具一格的网状谷地和红色山块,发育着错综迷离的峡谷群,它们和雄伟壮观的丹崖赤壁、各具特色的深切曲流、独特美妙的丹霞洞穴群随机组合,共同组成了“泰宁式”地貌。二是最密集的网状谷地。区内70多条线谷、130余条巷谷、220多条峡谷,或纵横交错,或并行排列,峡谷的密度、深切曲流的曲度和峡谷生态的原始性,为中国丹霞地貌区所罕见,仿如“丹霞峡谷大观园”。三是最发育的崖壁洞穴。泰宁丹霞洞穴十分发育,大型单体洞穴60多处,壁龛状洞穴群100多处,无数千姿百态的大小洞穴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丹霞微地貌景观,堪称“丹霞洞穴博物馆”。四是最丰富的岩穴文化。泰宁丹霞地貌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民居、丧葬等水乳交融,形成独特的丹霞岩寺文化、丹霞学子文化、民居文化、岩穴丧葬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型范例。五是最宏大的水上丹霞。丹霞地貌与湖、溪、潭、瀑完美结合,形成山环水绕、绿水丹崖、景色秀丽、雄伟壮观、国内外罕见的“水上丹霞”景观。

3、十大旅游景区

金湖景区:有“百里湖山、灵冠天下”之美誉,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长年水丰景美,冬暖夏凉,号称“天下第一湖山”。经63位国内外知名地质专家考察认证,大金湖水上丹霞是世界上发育最完整、种类最齐全、景观最丰富、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景区内有最负盛名的甘露寺,其“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岩寺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古代曾是日本世界文化遗产奈良东大佛殿的“模版”。金湖又称水上天然大佛寺,因百年湖山间栖息着众多天然大佛而得名。云游于此,灵山秀水,仿佛置身于佛国世界,禅心一动,碧波荡漾的金湖水便化作千叶莲座。山从水出,水托山体,有缘之人可预见水上观音、如来佛祖、修行罗汉、开心弥勒、伽蓝菩萨等天然大佛及金龟、圣像等佛家灵物,还可静心体验“情侣峰”的天荒地老,聆听富有神话色彩的古老传说。

上清溪景区:藏于深山幽谷之间,是经6500万年地质运动形成的峡谷深切曲流,两岸奇岩跋扈,溪涧千回百转。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弃官来到上清溪畔的栖真岩炼丹隐居,引来入山求道者络绎不绝,上清溪便成为荟萃灵异事迹和神仙传说的道教胜地。“上清”,道家三境界之一,其义为“仙境”。漂流上清溪,清澈的溪流蜿蜒于赤石翠峰之间,或急流成滩,或凝滞成潭;宽处平坦,不过10余米,窄处宛若小巷,仅容一筏通过;两岸人迹罕至,森林茂密,溪谷中随处可见野鸭、鸳鸯、白鹭、苍鹰,恍若置身梦境。“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体验原生态漂流,离凡尘最远,距心灵最近。

寨下大峡谷景区:位于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由3条峡谷首尾相连而成,呈环状三角形,好似一条金色苍龙蜷卧在群山之中,故又名金龙谷。峡谷体现了流水侵蚀、重力崩塌、构造运动三种地质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实地考评时说:“无论从地质景观还是生态环境,这里是世界级的”,并称之为“世界地质公园的榜样景区”。寨下大峡谷是观赏丹霞地貌的绝佳地,有着典型的赤壁、洞穴、巷谷、线谷和堰塞湖。通天峡的“山崩地裂”震撼心灵,整体崖壁呈90°垂直崩塌,如同人工竖立的一座通天巨碑。倚天峡的“时空隧道”仿佛是两种地质年代的穿越握手,左边是4亿年前的变质岩,右边是8000万年前的丹霞地貌,中间一水相隔3亿多年。景区内天穹岩最引人入胜,处于倒悬的红色崖壁顶端,凹岩直径约20米,鬼斧神工般雕凿出数百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丹霞洞穴,大洞套着小洞,洞中有洞,如同一个洞的家族;雁栖湖显现了山水灵气,处于壁立千仞的悬崖下,周围翠竹丛生,林木笼罩,湖水静谧、冰凉而清澈,犹如一位风姿绰约的多情女子。

泰宁古城景区:泰宁古城历史悠久,素有“汉唐古镇,两宋明城”之美誉。这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面积达1.3万余平方米,核心景点是尚书第古建筑群,包括尚书第和世德堂。尚书第又称“五福堂”,明代天启年间协理京营戎政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府第,始建于天启元年(1621年),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 4500平方米,由五幢合院建筑、甬道、仪仗厅、书院、辅房、马房、后花园七个部分组成。主体建筑南北向一字排列,坐西朝东,每幢三进,幢与幢之间设封火墙,以廊门相通,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是一种富有泰宁地方特色的“三厅九栋”式传统木构架建筑,有“江南第一民居”之美誉,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近建有状元文化园铜雕群,展现泰宁2200年历史典故;红军街上可追忆工农红军三进三出泰宁的烽火岁月,还可以坐在古老的戏院里感受梅林戏、傩舞演绎的民俗风情。“世德堂”占地7300平方米,199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住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龙潭景区:位于泰宁北部10公里,因四周无数山涧泉水蜿蜒汇聚潭中而得名。毗邻上清溪、红石沟、状元岩,在中国丹霞峡谷群中组成密度和复杂度最高,是泰宁青年期丹霞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号称“泰宁丹霞山水微缩明珠”。景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潭面100亩,由5千米幽长的深切峡谷和深邃的水上线谷、巷谷汇水组成一泓清潭,其间密布丹霞峰丛、峰林,峡谷纵横,岩槽洞穴独具特色。景区山环水绕、林木葱郁、环境清幽、四季如春,无论登临全长3200米的亲水环山栈道,还是乘筏漂流戏水九龙潭,都可以尽情体验优良的生态、奇特地貌和浓郁地域文化的组合,在惊叹中国最长的千米“水上一线天”和神秘的“山洞水廊”后,饱览融湖、溪、山、谷、岩、峰、沟多样变化的青年期丹霞景致。天然的美景呈现出“美在自然、妙在原始”的境界。

状元岩景区:坐落在泰宁县城北郊长兴村,离城区11.7公里,与上清溪唇齿相依。据县志记载,南宋庆元年间,少年邹应龙读书于此(庆元二年中状元,时年25岁),后人称其读书处为状元岩。距状元岩半公里又有琵琶岩,是明朝道仙邢德兴修炼之处。这里景色奇秀,绝壁、灵峰、异洞、怪石比比皆是,繁茂的原始次森林郁郁葱葱,生长着400多种植物和40多种珍禽异兽。这里的山水浸染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被后人视为教育子弟努力求学的圣地。(图4-6,状元岩)

猫儿山景区:位于金湖下游,从不同的角度看,它时而如千面罗汉栖息于金湖之畔,时而如一只金猫镇守于水迹一方,时而如三支利剑直破云霄,又称其为“罗汉山”或“三剑锋”。这里号称福建最好的生态氧吧,园区内水光山色、峰岩竞秀、景观独特,有二重天、观猫岭、猫儿山顶、扁树峡、洞天奇观等18个主要景点;有各种野生植物、珍稀树种102科、360余种;有飞虎、穿山甲等30余种珍贵的野生动物,景区内千年山茶王、山谷一线天等景点令人称奇。登上猫儿山巅,群峰秀水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明清园景区:是福建省十大文化产业园之泰宁丹霞文化产业园的重要部分,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古典家具收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收藏家陈明青先生投资建设,总投资3.5亿元,规划占地面积约300亩。项目建成后将分为四个功能区,分别是古民居展示区、收藏品展示区、古建筑和古典家具修复加工区和会员俱乐部,中国历代木器收藏交流中心总部将迁至此处。目前是全国第一个收藏展示木器精品和古民居为主的民间收藏大观园。北品故宫苑,南看明清园。园内集中展示了全国各地明清时期的各流派古建筑以及珍贵木雕艺术珍品,结构精巧的明代民居,富丽堂皇的清代原真性徽派建筑,极具震撼力的大型明清收藏品,清代木门楼,石碑林,书院祠堂等齐聚一园,体现了生态美和建设美的结合,文化与收藏的结合,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图4-8,明清园)

李家岩景区:典型的丹霞地貌,一路陡峭迂回,逼仄险峻。古栈道修筑在半山腰,走上栈道,头顶崖壁,身侧就是千尺绝壁,顿不寒而栗。500米左右的栈道,走得步步惊心。脚下峭谷幽壑,茂林修竹,远处峰峦层叠,山川拱秀,别有一番风景。沿着斜岩狭缝曲折前行,见一狭窄的天然石门。据说岩洞内冬暖夏凉,洞内外温差在5摄氏度以上,得名“雪洞”,相传为明末兵部尚书李春烨少年读书处,现为小佛堂。穿过雪洞,有一座高深宽各三四十米的大岩洞,中为佛殿,左为辅房,此为“天台寺”,也称“李家岩禅寺”。

红石沟景区:位于九龙潭景区停车场斜对面。沿古今河溯流而上,可以见证山水丹霞的沧桑巨变。河流往上1米多的地方,有一道道几乎与河流平行的凹槽。这些弧形凹槽不仅与河流平行,其间堆积着流水搬运沉积的细砂。这里一条条被冲刷出的沟壑,形成最为典型、最为独特的风景——男人沟、女人沟、老年沟等。景区内还有原始楠木林、堰塞湖等,环境幽静,空气清新。

(二)人文景观

1、古塔碑刻

青云塔:位于朱口镇水口的白云峰,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七层八面,砖石木结构。高约21米,塔基直径10米,雕刻云朵图案;塔体每面宽3.9米;塔基、塔檐、塔顶均为石板,每层用角牙砖叠涩出挑,撑托塔檐。塔腔内壁设石阶踏步,每层铺设楼板,内外壁设佛龛,外壁每层3龛,内壁每层1龛,每层均开1门和嵌有石匾。外壁第一层门额书“青云塔”,两旁刻有建造时间和建塔者姓名,外壁匾额二、三层分别刻“珠溶吐奇”、“云峰耸翠”;内壁第一层门额匾刻“中天主柱”(系当时知县所书),二层刻“慈光普照”等。塔顶已坍塌,塔檐也有断裂。2005年春,朱口镇老年人倡议重修宝塔,成立筹备组向社会募捐,得到县文管会和社会大力支持。2006年10月重修动工,2007年底竣工,青云塔又恢复了古时的英姿神韵。

文塔:位于城西2.5公里的张家坊水口山,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八月兴工建造,由知县谭际可、学博朱瑛共同议建。楼阁式,七级八面,砖石结构,塔高26米,塔腔直径8.8米,每面宽3.8米,塔顶为铁瓦遮盖,崇祯十四年(1641)去铁瓦换石盖,加高塔顶。1972年拆毁,现仅存塔基位置。

青云坊:位于开善乡上坑门首,明永乐十二年(1414)知县金鼎为举人伍宁建造。为二柱三楼木质牌坊,高6米,宽3.7米,进深3.5米。坊顶盖瓦片,正脊中置陶制“宝葫芦”,两端施翘角。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拆毁。

恩荣坊:在城内北巷清廉街泰宁第一中学校门口,明天启五年(1625),知县伍维屏为兵部尚书李春烨所建。石质,高10米,宽8.5米,进深2.2米。仿木结构,四柱五楼,雕刻花鸟、狮子、人物、盘龙等精美图案。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摧毁。

丹霞岩石刻:在县城西距江家坊2公里处的丹霞岩内。岩宽54米、深22米、高约15米。宋李纲曾在岩内读书,岩上镌刻“李忠定公读书处”,两侧壁小记石刻,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闽臬司来谦鸣题书镌书,小记字迹已剥蚀。

芦庵滩石刻:在开善乡池潭村北,原芦庵旧址石壁上。芦庵滩礁多水急,十分险恶。石壁上刻有“化险为夷”,下有楚南刘钧写的题记镌刻,记述当时整治芦庵滩的经过。其记:“余于光绪甲申年奉调来闽,即闻芦庵滩之险。辛卯权蒙杉阳,亲临勘验,即欲修凿,事不果行,于心终未能忘。至丁酉年复办官运提调,因车路阻滞,急拟开凿此滩,以便盐船畅行。适值宋子鹤司马委是邑官运,予亦调赴上洋转运局,彼此会商,意见相同,遂筹款举办。宋司马力任其难,众善士亦乐于输将,竟于戊戌年冬告厥成功,船行无阻。可见天下事,有志者事竟成焉。聊书此以为记之。”

猿岭山石刻:在上青乡半岭村猿岭山腰石壁上。题《安仁邓晚记》:“于崇宁甲申年修改猿岭大路,东去白土,西来护民寺前;次修本县白石岭,上来崇化市,下去白屋前;并改换大杉岭路,修下透龙门,上来入西坊及造桥,兼画宝盖岩。先邓父法堂灰壁,砌砖换阶,开岩前路至官道,甃换,母亲善缘,并夫妻在天庆观题……。时大观四年庚寅岁二月初九日,邓晚置立,外甥黄旌书刻。”

滴水岩石刻:在原主中水口和建宁濉溪入梅口湖面右边岩壁镌刻狮子、狮头、人头和文字等。石刻下部没于水中,枯水时方可见全貌。

丹霞岩碑记:在砖砌照墙所镶的黑色页岩上。记述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六月骤雨倾盆,县治城垣倾圯,岩巅古松堕下倾压丹墀门墙及修复经过等情况。万历二十七年(1599)中秋日,住持夏安禅等立。保存完好。

四季诗板:宋理学家朱熹隐居县南小均坳时作。诗板共四块,刻于黑色页岩上,每块石长1.42米,宽0.39米,厚0.06米,每板2行,每行10字,行书阴刻,笔力苍劲。原保存在孔庙内,后移到县文化馆,今保存县博物馆,石板上的字迹已有裂损。幸好1940年邑人梁鼎业拓原版字迹,用梨木2片,复制珍藏。

泰宁庙学迁记碑:碑高2米、宽1米,碑顶为圆头形,明嘉靖癸末年由尚书莆田林俊记,碑首横刻“泰宁庙学迁记”6字篆体,正文竖刻688字楷书,字体周正秀美;碑沿满刻祥云、缠枝花纹饰,做工精良。此碑原位于张家坊文塔遗址,现存县博物馆。

朱文公读书处:清乾隆十六年(1751),巡道来谦鸣来泰宁,瞻仰小均坳,命诸生丁师儒就故址旁筑坛立碑,镌刻“朱文公读书处”6字。乾隆二十年(1755)师儒复建祠崇祀,额名“新安贤院”。1957年开公路时,祠、碑都被毁。

重修泰宁县学记碑:碑高2.2米,宽102米,厚0.12米。碑额弧形篆文,碑文直写,楷书阴刻。碑文记述了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755至1758)重修孔庙(县学)的过程,赞扬泰宁人民俭朴好礼和重视教育事业。赐进士出身、通政使司通政使记录、宁化雷鋐撰文,豫章新城生员杨中敬书兼篆额。原立在孔庙内,后散失。1981年在酒厂发现,今存县博物馆。

利涉桥碑记:碑石原立在利涉桥北观音堂(堂今已毁)前,今存县博物馆。碑高1.78米,宽0.95米,厚0.10米。楷体直书阴刻。碑文记载利涉桥的建桥史,并重点记述乾隆三十四年四月到次年五月(1769~1770)重建石桥的经过。光绪十六年(1890)季春月,泰宁县知县、驻防湖北荆州长白荆瑞撰写。

宪示晓谕碑:石碑镌刻了嘉庆十二年(1807)八月县衙严惩流窜作案犯的告示。碑高1.07米、宽0.57米,厚0.10米。保存于县城北何宝庵内。

宪严禁碑:石碑镌刻了除盗保农的告示,还规定了偷盗农作物、乱砍滥伐林木的处分办法。石碑立于道光十四年甲午岁(1834)十一月,保存在新桥乡下岭下邓氏宗祠内。

2、寺庙

甘露岩(寺):位于金湖畔水漈长滩西侧。甘露岩为一天然洞穴,隐藏在群山峭壁间。洞穴内窄外敞,岩高约80米,宽深各30米,洞左飞瀑垂岩,洞内钟乳滴泉,甘冽沁心。宋绍兴十六年(1146)岩中建寺,名“甘露寺”。依坎坷岩壁顺势架造,一柱插地不假片瓦,一根粗大的木柱撑托重檐歇山式的正殿、蜃阁、观音阁、南安阁等木构建筑。1959年秋北京古建筑研究所派员临摹枋梁图案和壁画,1960年福建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同时在《福建画报》、《人民画报》上刊登照片,北京古建筑专家杜仙洲亲临甘露岩进行细部测绘,制作建筑结构模型,引起中央、省、市等有关部门的关注。1961年4月3日,失火焚毁。现殿宇为1964年和八十年代陆续重建。

醴泉禅寺:位于梅口乡水漈瀑布北侧醴泉岩内,宋绍兴二年(1132)建寺,元至正三年遭兵焚,明代重建。木质结构,不盖片瓦,单檐歇山式。近年在原殿堂上增建一层禅堂楼厅,寺左岩壁断裂一缝高约70米,一飞瀑垂直泻下,长年不息;右岩壁一洞,冬暖夏凉,岩前山门上刻有“石隐天开面”、“泉来月有声”的对联。

罗汉寺:位于水南金富街,五代闽王延政天德二年(944)始建,现仅存明代一间禅堂。1982年以来,群众自发集资,在禅堂左边扩建佛殿,并塑十八尊罗汉等佛像,香火兴旺。

何宝庵:位于县城北2.5公里何宝山,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清道光十年(1830)重修,殿堂今又新修。内存清嘉庆十二年(1807)泰宁县衙的《宪示晓谕》碑一方。

资福寺:位于大布乡善溪村莲池坊,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清乾隆年间重建,光绪二十七年修,今又修。内存清代壁画。

龙仙寺:位于龙湖乡黄家圩,原名“神仙寺”。民国7年(1918)重修,更名“龙仙寺”。1981年又修,内有壁画。

凤林寺:位于龙湖乡渠高村,元至正年间(1341~1368)始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建。今保存殿宇。

宝盖岩:位于朱口镇西,岩穴高52米,宽50米,深32米。后唐同光元年(924年),蜀僧定慧在此结茅而居。宋绍兴八年(1138年)兴建宝盖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萧达宇重建大雄宝殿及殿前左右禅房。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又修建。1966年破“四旧”中遭毁。今由群众捐资重建,恢复旧观。

李家岩:原名“天台岩”,位于县城西面际溪村,明兵部尚书李春烨早年在此读书,而改名“李家岩”。岩洞隐匿于悬崖凹壁中,内有殿堂名“雪洞”,面积45平方米,洞门仅通一人,进出需躬身俯首。穿过“雪洞”,便是禅房,两股山泉从十几米的岩头高处注入池中,四时不涸。登岩石阶陡峭险峻,岩洞居于绝壁之上,风景独好。

天成岩:位于龙湖乡,岩高广约三丈,深一丈。登岭石阶,窈窕曲折,约一华里。游人必在岭口叫门,方得进入。若至山门,虽扣门而不闻。岩穴左侧有“真武像”,山门额书“天上人间”四个大字。明洪年间,龙湖人童文义与萧复成,同心鼎建岩庵,筑殿塑佛,延高僧住持,舍田租而助香灯。

状元岩:位于县城北长兴村青山坊东面,岩顶状似覆钟,形如半月,山势陡峭,上岭石阶千余级名“斗米阶”。岩穴高10米,宽60米,深7米。岩壁镌书“状元岩”三字,宋状元邹应读书于此,因此得名。岩下为上清溪,涧水潺潺,今已辟为旅游风景区。

茶花隘:位于新桥乡大源村茶山岭,海拔1160米,上下崎岖山岭15公里,昔为泰宁通往江西黎川的要塞,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五代代遣将邓植领兵屯守于此。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及清康熙元年(1662年)均派官兵把守。1933年冬,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大战茶花隘。今泰宁至黎川公路南移经竹叶隘通往,茶花岭行人日渐稀少。隘口今存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秋建造的石亭。

3、古井桥梁

城区凿建古井,始于唐,盛于宋明。井均为圆形,井圈用石块或陶砖甃砌,井沿口为整块巨石凿成,外壁镌刻井名和建井人姓名及年月,有的镌饰简单大方的图案。

朱紫巷井:在狮巷口,宋熙宁四年(1071)凿建,明隆庆六年(1572)重修。

兴贤井:在岭上街,明初地师范越凤开凿,名“七星井”,天顺年间(1457~1464)丁宜遴迁移数步,改名“兴贤井”,天启五年(1625)重修,深13米。

儒学井:在红卫街梨树下,城东人黄贵所凿建。

大巷头井:在澄清街口(即尚书街),为崇仁三井之一。元至正元年(1341)为何恩所建。水质清澈,水量经年丰富。

牌楼下井:在大巷里,原名“澄清街井”,崇仁三井之一。元至正元年(1341)为何恩所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重修。

医学井:在旧县衙前(今县人武部进门左边),明嘉靖四年(1525)建。

壕上井:在谢家大院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梁台山凿建。

兴隆井:在红光街,元至正元年(1341)为何恩所凿建。今井圈镌文“兴隆古井”,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何忠建加圈。

德义井:在红光街李家埕,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邹绍仁重修建圈。

余家巷井:在红光街邹氏房宅后。

土地堂井:在土地堂巷,井圈镌文已剥蚀。

杨柳巷井:在杨柳巷(今县印刷厂左角),井圈镌文已剥蚀。

仁寿桥:在下渠乡仕坑村水口处,元延祐元年(1314)始建,明弘治元年(1488)重建,清嘉庆十六年(1811)又重建,1969年维修。长27米,宽4.65米,三墩二孔。石墩上以木头井字构架垫托桥面,桥面建屋九间,屋顶中间建小阁楼,两端牌坊式样。

茜源水口桥:在新桥茜源水口外,始建于宋崇宁年间(1102~1106),明代重建,1984年维修。单孔石墩木屋桥,长18.4米,宽4.84米,重檐歇山式,桥屋脊正中置有陶制“宝葫芦”。今保存尚好。

(三)革命史迹

1、红军街。原名岭上街,位于泰宁县城。街上完好地保留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旧址、标语墙、巨幅文告、红军井等。入街口新建大型红军铜雕群、革命主题石雕墙,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红色历史博物馆等。2005年,泰宁红军街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泰宁红色旅游线路的核心景点。

2、朱德、周恩来旧居(红军总部)位于红军街陈家大院。这是一座明末清初古建筑群,其主幢面宽16.65米,进深45米,共28间,面积750余平方米;左右铺房多达70余间,总占地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1933年8月中旬,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政委率领的红一方面军指挥部从江西东移,经建宁抵达泰宁,在此指挥东方军和红一方面军在江西抚河以东地域的战斗。总部机关设在陈家大院里。随总部前来的,还有总参谋长叶剑英、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国家政治保卫局长李克农、卫生部长彭真、警卫连指导员康克清等。1982年10月,红军总部被列为泰宁县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4-11,红军总部旧址)

3、巨幅文告。位于红军街。由红军政治部书写。题为《告刘和鼎部下士兵及下级官长书》。该文告高2.6米,宽4.2米,全文计665字。为苏区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文字遗迹。《文告》深刻揭露国民党的丑恶面目,号召刘和鼎部下官兵弃暗投明,走到红军队伍中来,共同抗日。

4、防空洞。1933年8月至1934年3月,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泰宁指挥作战期间,国民党军队经常派飞机前来轰炸县城。为保护首长们的生命安全,红军战士就在红军总部——陈家大院后的山坡上挖了一个简易的防空洞。山洞已经坍塌,现正在修复中。

5、战地碉堡。在垆峰山上,是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城内的制高点和城防工事的核心阵地。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国民党军队采取步步为营的“碉堡”战术,与红军打阵地战,双方都在县城周围39座山头上筑碉堡、挖战壕。垆峰山为主要阵地,其工事延伸到坳顶、赵家山、人形栋等山头。碉堡和战壕遗址至今尚存。

6、城隍庙。位于环城路县检察院内,现已不存。1931年6月5日,红六师政委彭雪枫在这里召开群众大会。1932年11月上旬,朱德总司令亲临泰宁,当天晚上出席在城隍庙召开的群众大会并作报告。他号召全县人民参军参战,粉碎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1933年10月25日,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选举产生县第一届苏维埃政府。

7、昼锦门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所建城墙之小城门,是现存的唯一一座古城门。1932年10月19日,红军第二十二军把国民党新编第四旅打得落花流水,旅长周志群和他的部下从此门前的浮桥逃往邵武。22日晨,军长罗炳辉率领红二十二军从昼锦门出城,继续追击周志群残部。1934年3月19日泰宁保卫战中,红军守卫在此城门上,与敌展开激烈交火。昼锦门不远处既为红军时常在此召开会议的城隍庙。

8、朝京门。原位于北门桥头,为古城墙的北门,现已不存。1932年11月上旬,朱德总司令第一次到泰宁,指导泰宁新区赤化工作。城区群众赶到离城北3华里的大马絮村迎接。当时,朱总司令就是从此城门进入县城的。

9、红色广场。原位于县政府现址。1933年7月9日,红军第三次收复泰宁县城后,中共泰宁县委、县革委和工农群众3000余人,以及红军部队、泰宁县独立营约1000余名战士在这里召开隆重的祝捷大会。会上,红军首长报告了第四次反“围剿”战斗胜利的情况。会场上人头攒动,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1933年9月18日夜, 泰宁军民数千人在此隆重集会,纪念“九一八事变”两周年。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到会并作重要讲话,会后,当即就有60余名城区青年报名参加红军。10月,朱德、周恩来还亲自带领总部工作人员和部分红军在广场参加义务劳动。

10、东方军司令部。位于县城水南金富街罗汉寺内。现保存完好。1933年8月中旬,东方军自连城北上进驻泰宁期间,在城区金富街罗汉寺内设立总指挥部,实施第二阶段作战计划。朱德、周恩来等领导曾在此召开过重要军事会议,下达攻击将乐、顺昌、洋口之敌的命令。东方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腾代远当时就住在罗汉寺观音殿的斗室里。东方军司令部现已开辟为泰宁红色旅游线路景点之一。

11、红色饭店。原位于和平街新华书店处,现已不存。1933年8月开办,是县苏维埃政府贸易处开设在城关专门接待受伤红军战士和红军家属的饭店。

12、红色消费合作社。原位于和平街新华书店对面,现已不存。1933年8月成立。该社组织为各区乡群众合股集资创办。通过用粮食兑换及建立“盐贩联合会”等种种办法,到白区采买食盐、布匹、药品等紧缺物资,以满足群众日用消费的需求,繁荣苏区市场。

13、中央苏区银行。原位于城区胜一街别驾第。现保存完好。1933年8月后,中央苏区得到进一步巩固,泰宁经济建设也取得很大发展,成为当时闽赣省和建宁警备区的物资供应中心。苏区银行成立后,负责办理苏区纸币行、兑换金器银元,发放苏区建设公债,开办低息贷款等业务。

14、集贤书院。原位于泰宁一中内,现已不存。1933年12月,中共闽赣省省会黎川失守后,闽赣省政治保卫部分机关及所属武装政治保卫队奉命从建宁进驻泰宁集贤书院。1934年1月,中共泰宁县第一届党代会在集贤书院召开,会议历时3天。朱德总司令到会并作重要讲话。

15、杉阳书院。位于今县人武部内,现已不存。1931年6月4日,红六师首次解放泰宁城,师部就设在杉阳书院。6月7日,泰宁县第一个红色政权——革命委员会在红六师派出的工作团帮助下,也在这里宣告成立。

16、孔庙(文庙)。原位于县实验小学内,现已废除。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建黎泰苏区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一个战略要地。红军多次在此召开军事会议。1934年3月初,朱德总司令从建宁返回泰宁,在这里召开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连以上干部会议,作出在将、泰、建交通线上阻击国民党东路军第十纵队的战斗部署。

17、金铙山建泰独立团游击战遗址1931年7月上旬,红六师撤离泰宁,回师赣南参加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建宁游击队的100余人开赴泰宁县城,与中共泰宁支部及县、区革委会机关和游击队部分干部战士合编为建泰独立团,转移到两县交界处的金铙山一带进行游击斗争。并配合红十二师第三十五团担负侦察敌军动向、迟滞敌军行动的任务。

18、大田料坊县革委会遗址。1933年2月,红军进入第四次反“围剿”的第二阶段。2月9日,集结在建泰黎一带的红一方面军主力奉命向西,强攻江西南丰。23日,反动派保卫团再次抢占了县城,泰宁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只得撤离县城,转移到大田苏区坚持斗争。7月7日,泰宁游击队配合闽赣军区所属部队再次收复县城。7月9日,县委、县革命委员会迁回城区。

19、大田红军桥。位于大田乡谙下村。1933年11月29日,大田区石塘、赤坑等地的游击队员30多人配合红军到金龙山打土豪,经谙下返回大田。在过桥时,突然遭到鱼川保卫团的袭击,10余名游击队员和3名红军战士牺牲在此。为了纪念革命先烈,人们把谙下桥改称为“红军桥”。

20、泰宁县城保卫战遗址。1934年3月19日,泰宁保卫战正式打响。红军守城部队为红三十四师、红三军团一部共5000余人,敌方兵力为八十八、八十九两个整编师,共两万余人。国民党东路军第十纵队司令长官汤恩伯亲自出马,赶到城外朱家坊前沿山头督战,同时调来重炮和飞机两架向红军阵地狂轰滥炸,红军战士伤亡惨重,直至退到城内炉峰山坚守,终因寡不敌众,于下午3时30分撤出战斗,向建宁方向撤退,县城被攻陷。红军战士伤亡600余人,国民党军仅伤亡70余人。

21、峨嵋峰红军驻地。1934年3月19日,国民党军攻击泰宁县城,县城保卫战正式打响。红三军团团长彭德怀与杨尚昆、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等红军将领奉中革军委之命,率红三军团一、二两师、红一军团四、五两师及红五军团十三师由江西南丰洽村赶往泰宁增援,正在行军途中,因敌众我寡,守城部队被迫撤离,县城陷于敌手,红军部队只得开赴泰宁新桥的峨嵋峰一带警戒。4月1日,彭德怀在峨嵋峰给中革军委写信,对左倾领导战略决心迟疑、战术不够机动,失掉许多战机,造成泰宁县城沦陷表示极其愤慨。

22、建泰沿线阻击战遗址。1934年3月19日,泰宁保卫战失败后,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奉命继续驻守建泰沿线,阻击、迟滞向建宁压迫前进的敌人,从4月22日到5月9日的20天时间里,先后开展了李家坊、油店、弋口、梅口、挽舟岭、横路下等6场阻击战,给予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红军共击毙敌军官兵150余人,伤2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100余支。红军也付出了较大伤亡。一O二团团长吕观音、一OO团三营营长王得贵等官兵及300余名战士牺牲。

23、新桥反击战遗址。在泰宁县新桥乡。1934年3月22日,为了阻止国民党北路军第三纵队与第十纵队在新桥会师,红军在新桥乡展开了一场艰巨的战斗。新桥反击战,是有史以来,在泰宁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最壮烈、规模最大的战斗。红军集结了一军团一、二两师,三军团四、五两师,五军团十三师,以及模范少先师两个团共5师又2团的兵力;国民党军投入了第四、第六、第七十九共3个师又1个团。战斗从3月22日打响,至3月27日结束,6天中,红军组织大小8场战斗,打死打伤敌军1000余人,缴获枪支弹药无数,取得显赫战果。延迟了国民党军企图合围、攻击建宁的行动,为红军进行第五次反“围剿”做准备赢得宝贵时间。

24、大洋嶂阻击战遗址。主峰高达海拔1100米,离泰宁县城约10公里。1934年3月24日上午战斗打响,红军战士浴血奋战,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傍晚时分,红军发动反攻,直把敌军赶到山脚下,趁着夜色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这场战斗,红军以一个营的兵力与国民党二六五旅三个团血战一整天,毙敌团长1人、营长4人,俘虏副团长以下官兵100余人,打死打伤敌士兵4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10余挺、步枪200余支、子弹10万发,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是中国工农红军以少胜众的一次重大战役。

25、大洋嶂阻击战指挥部旧址。1934年3月24日,为了阻止国民党南、北两路军在新桥会合,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与第四师师长洪超、副师长黄昉日,十二团团长谢嵩、团政委苏振华等红军将领在泰宁县杉城镇际头村的杨梅垇自然村指挥了著名的大洋嶂阻击战。

26、红军医院。位于杉城镇帐干村,遗址保存完好。红军医院为当时的战地医院,当年红三军团司令部就驻扎在帐干村一带。政委杨尚昆率领部队在此作战。1934年3月24日,著名的大洋嶂阻击战打响了。红军战士冲锋陷阵,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战斗中,有近百名战士受伤,被送到红军医院救治和疗养,帐干村村民也积极主动帮助抢救红军伤员,为革命斗争做出积极贡献。

27、双坪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遗址。1934年3月19日县城失守后,泰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撤离县城,转移到梅口区坚持斗争。不久,又从梅口退到弋口。4月间,再迁移到大布的双坪,以双坪、金铙等为基地,组建区委和区苏苏维埃政府。5月,县委、县苏又撤离到龙安开展工作。

28、红军崖。位于龙安村。1934年初夏,国民党军和反动民团大举进犯龙安苏区,妄图把转移到龙安的泰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一网打尽。6月26日,县委、县政府机关干部和红军游击队共100多人被敌人围困在龙安桥头不远的高山上。年仅15岁的通讯员李火兴与两个班的战士一起阻击敌人,掩护队伍转移。任务完成后,已受伤的李火兴主动要求只身留下拖住敌人,掩护战友们撤离险境。他先把敌人引向远处的白石崖,利用一挺机枪、几颗手榴弹和石头,打退敌人一次次进攻,虽身负重伤但决不屈服,最后怀抱着机枪毅然跳下白石崖,壮烈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或一九四九年后,龙安人民为了纪念英勇牺牲的红军小战士李火兴,便把“白石崖”改名为“红军崖”。

29、龙安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遗址。1934年5月上旬,泰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经梅口、弋口转移到龙安坚持斗争,开辟了龙安、陈坑、张地、李家地4个基点乡,连同善溪、官坵坊、双坪、金铙4个乡,组建龙安区委和区苏政府,进行敌后游击斗争。7月上旬,龙安区苏主席邱贵生动摇变节,暗中与大刀会勾结,12日,乘县独立营外出游击,带领几百名大刀会匪徒夜袭驻地。县苏主席严绍成、政治保卫局长李益、妇女部长黄木珠等干部和红军战士10余人被杀害,造成血腥的“龙安事件”。不久,县委、县苏政府按照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张闻天的指示,撤消机构,人员全部编入游击队独立营,开展敌后游击斗争。泰宁苏区至此结束。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