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特产
来源:泰宁县政府 时间:2015-12-17 10:43

 

1、传统美食

泰宁民间风味小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据乾隆年间编纂的《泰宁县志》记载:“村隅流传吃品,聊以民食,为外邑所道也。”1990年,泰宁县个体劳动者协会对全县风味小吃进行了一次调查,民间菜肴、民间小吃在我县广阔城乡仍然久传不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风味小吃还有五十余种。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有“碧玉卷”、“状元糍”、“暖菇包”、“仙草糕”、“乌株粳米糍”、“馅心馒头”等等,这些风味小吃,随着四季时节变化不断,有的成为泰宁旅游特色产品,有的乘着市场经济的浪潮涌向外地,登上大雅之堂。这些风味小吃的制作技巧、风味特色,以及流传着饶有风趣的传说故事,形成了特有的小吃文化,让人们在品尝之余,感受到浓郁的山乡风味和地方特色。

糯米糍。相传南宋庆元二年,邑人邹应龙赴京应试,邻里亲戚都送糍粑供他路上吃,并预祝他金榜题名。路上,邹应龙渴了,喝上几口清泉,饿了,用火烤几块糍粑吃。他经过长途跋涉到了京都,文章才华出众,殿试对答如流,宁宗皇帝御笔钦点他状元及第。闲谈之中提到福建、讲到泰宁风俗、民情、小吃,当他把从家乡带来的糍粑呈献给皇上品尝时,连皇上也赞不绝口,言道:“原来邹爱卿是一路吃这个来赶考的,真个是‘状元糍’啊”。原料包括:糯米、黄豆、花生粉、芝麻、砂糖等。作法:将糯米浸泡水里三、四个小时,捞进饭甑用旺火蒸熟,再倒入石臼,两人用木制的杵头,一上一下轮番舂打,将米饭打成糊团,然后趁热双掌托起用力一掷,整臼的糍粑便完整地置于事先准备好的簸箕里,周围等待捏糍粑的人,双手蘸些茶油,将糍粑分成三、四个小糍团,再把小糍团搓成磨菇状,从拇指与食指缝间挤出乒乓球大小的糍团,放到预先拌好黄豆粉、花生粉、芝麻、食糖等调料的盆子里,不断滚动,当洁白的糍团沾满了粉料后,就成了一粒粒颜色淡黄,软韧适度,香甜可口的糯米糍粑了。农村的秋后庆丰宴、冬至以及新房乔迁宴会糯米糍都是必备的饱料。

黄碱米糍过年时,用同样的做法,在浸泡糯米时用碱水(用稻草、豆壳叶各半烧灰,用大桶泡水,贮存数日过滤后便成了黄色碱水)浸泡,舂出来的糍粑是黄灿灿的。它不沾粉料吃,而是整齐地摆放篾碟之上,慢慢风干。风干的小糍粑,吃法更是多种多样,煎、炸、煮、炒、烤,任你所好。除了待客食用,也是一种馈赠亲友的好礼品,邹应龙当年进京赶考亲友们就是赠送这种糯米糍子。这种风味小吃,在泰宁城乡普遍流行。

乌株粳米糍。这是泰宁乌石上畲族居民的一种食品。相传15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兰先举,原是汀洲人,因家中贫寒,为谋生携家带口外出行乞,后来流落到泰宁,在南会乌石上的山中搭蓬定居,以垦荒种茶种果种杂粮和打猎为生。后来,他们发现山中的一种名叫“乌株树”的枝叶烧灰,泡出的碱水做糍馃,别有风味。原料:上好纯正的粳米数升、乌株树的碱水;瘦猪肉、香菇、鲜笋、香料或白糖、葱花。做法:一是制碱水,将山上乌株树的枝叶烧成灰,用开水淋洗过滤制成乌株碱水;二是选取上好的纯粳米数升,用上述方法制得的乌株碱水浸泡三四个钟头后,捞进饭甑猛火蒸熟,然后放进石臼反复舂打,舂打时不断加少许的乌株碱水,做成米团,再蒸再打,经过三蒸三打,才使这种米团柔嫩、光滑、半透明、软而韧性,最后制成饼状晾干,即成“乌株粳米糍”。吃法:一是将若干乌株粳米糍切成薄片,佐以少许肉丝、香菇丝、冬笋丝及葱蒜香料炒了吃,外观晶莹剔透,口味滑嫩、柔韧,还带一点碱的清香。二是将切成薄片的乌株粳米糍用用沸水烫软,拌茶油、白糖、芝麻食之。

暖菇丸、暖菇包及包糍相传龙湖童氏先祖童傲洲远徙他乡,途中饥寒交迫,此时正值春社日过后的第三天(农历二月初四),童傲洲幸遇一慈善人家赠食,方免于饿死。这户人家所赠之食是一种参有“暖菇”米浆制成的糍团,这糍团可以敬神,也是一种美食。童傲洲得救后,这户慈善人家又赠送了十几个糍团让他带着路上当干粮吃,籍此,童傲洲才走到龙湖,并在此垦荒定居下来。童傲洲定居龙湖后,念念不忘恩公大德,遂将这种救难食品发扬光大,每年的二月初四,他便制作大量的糍团,并在糍团中包入各种菜蔬,他把这些暖菇包、暖菇包糍摆放在大路口,任由路人取食。不论是民夫走足,还是乞丐流浪汉,一律笑脸相迎。末了,还赠送些许,因为他坚信这些人里头也会有他当年一样的落难之人。他的后人一代一代效仿老祖宗的做法,把二月初四做暖菇包、吃暖菇包、送暖菇包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暖菇,学名叫鼠曲草,初春时分生长在田野间。泰宁民间每年在传统的“春社”这一天,农村家家户户有的做暖菇丸,有的做暖菇包,龙湖官田一带则做成“包糍”,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这天远近的亲朋好友都相互往来品尝,这种习俗流传至今。主料:鼠曲草(鲜草或干粉)、大米、糯米;馅料:鲜笋、腊肉、藠子、虾米、淹菜、辣椒或红米豆、白糖。

暖菇丸的做法:三分之一糯米、三分之二大米洗净后磨成浓米浆,再把浓米浆放进大锅里熬煮,边煮边加鼠曲草的干粉,边搅匀,到米浆变熟、变硬后,成了糍团就起锅,放在案板上。众人再把糍团搓成糍条,糍条截成小团搓成丸子。随后就用香菇丝、目鱼丝、红米豆、大蒜等与搓好的暖菇丸子一起煮,煮熟后带汤起锅即成。

暖菇包的做法:三分之一糯米、三分之二大米洗净后磨成米浆,装入干净的布袋中,将水分扎干。再配上暖菇干粉揉匀,撮一小块捏成锅状,填入炒熟的馅料,封口捏成饺子状或包子状,排到蒸笼蒸熟即成。(馅料一:将鲜笋、腊肉、泡好的香菇、藠子或加虾米、淹菜切碎放入锅中炒熟,调以辣椒粉、盐巴、味精;馅料二:红米豆洗净放入锅中煮烂,去汤捣烂,加上白糖调匀即可。)

包糍的做法:泰宁的龙湖、黄厝、与三地等农村,盛行做包糍,包糍用碾碎暖菇粉与炊熟的米饭(六成糯米、四成食米)舂打成糍,切块、捏成筒状,放馅(以腊肉、香菇、鲜笋、虾米、薤子,再配上辣椒等佐料炒熟)两边合拢捏紧,蒸熟即成。还有一种馅料带汤的做法,就不封口成烧卖状,立在蒸笼中蒸熟,这种汤包别有风味。

馅心馒头。相传明永乐年间,“外邦”遣使向我朝进贡了一对金丝鸟,如能养活,“外邦”自当岁岁朝贡。假如贡鸟伤亡,“外邦”必将兴师问罪。次日皇帝临朝,召见满朝文武百官,询问如何养活贡鸟,群官面面相觑,无人能回答。当时有位新科状元叫商辂,立即前去拜访恩师伍宁,伍宁当即告诉商辂:“这种金丝鸟为珍奇之禽,既不食虫,又不食草黍,用矿铁铸成的铁子,趁热饲之,可保养活。”新科状元商辂启奏皇帝,皇帝随即下旨,命架炉炼铁子,贡鸟果然啄食。世宗皇帝见了大喜,立即召见番使,番使一见心中大惊,心想中原果然有能人,回国回奏番王,从此,年年来朝,岁岁进贡。皇上因伍宁处理“贡鸟”有功,赐予伍宁“青云”匾额一块,悬挂在伍宁的故乡——泰宁开善乡上坑村村口的牌坊上,其后裔为纪念伍宁定国安邦之功.元宵节用糯米、粳米加工制作成这种馅心馒头,祀祭伍宁公以示纪念。数百年前的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原料:糯米、粳米、红糖、香油。做法:这种馅心馒头本地人又叫馃子,制作比较简易,将糯米用清水浸泡三、四个小时,用饭甑旺火蒸熟,倒入盆内,放入红糖、香油,用木棍不断搅拌,使其均匀,然后用手捏成乒乓球大小的团粒,再包裹上一层新鲜柔软的粳米糍,白里透黄,盖上红印记,既美观又可使用,还可以做为馈赠的礼品。

尤源粉干。尤源的粉干洋口的伞,将溪的头子(姑娘)唔要拣”,这是泰宁旧时的老话,说明尤源的粉干与洋口伞、将溪姑娘一样值得称道。作为副食品的粉干到处都会制作,而尤源粉干的洁白晶莹、细滑柔嫩、富有弹力、久煮不碎的品质是名声在外。做法:取双季稻米100市斤,大米洗净,浸泡6个小时;浸泡过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细米浆;将米浆放入大布袋,把水榨干;取出干浆做成2、3两大小的米粉丸子;把丸子放入水已经烧开的铁锅里煮熟;取出丸子舂成糍粑,做成直径20厘米,高30厘米圆柱体形状糍团;把圆柱体糍团放到“粉干榨”的“榨筒”里去压榨;压榨出来的细粉条直接落到烧开的铁锅内煮熟;将煮熟的湿粉干从锅里捞出,放入凉水盆降温;再用手抓一小把湿粉干,摊开在蔑制的粉干摺上,架在叉杆上进行晾晒,直至干透为止;将干透的粉干3片一把用稻草捆扎、装篓即告完成。食用时可作拌粉干、煮粉干、炒粉干等。

魔芋糕。魔芋别名蒟蒻(jǔruò),多年生天南星科草本植物,我国有30多种。魔芋因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而受到人们普遍欢迎,其主要成份是葡甘露聚糖,它不仅含有人体所需的10多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更具有低蛋白、低脂肪、高纤维、吸水性强、膨胀率高等特性,药用功效方面具有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排毒、减肥、美容、保健、通便润肠胃等多种疗效。魔芋糕是用魔芋为原料做成的食品。昔日,用这种魔芋糕做菜是泰宁开善、大布、龙安一带的特产,现在已经遍布全县城乡,深受人们的喜爱。魔芋糕制作取其球形大块根,只要将魔芋洗净、磨烂,加入少量食用碱,用手或木棒搅拌,待凝固后,切成小块,再放入碱水中煮熟,然后浸泡于清水中冷却即可炒或煮,风味俱佳。

鼓子菜。俗话说:“蛋鼓好吃箍难扎”!其实,蛋鼓的制作只要掌握了要领,也就不难了。制作鼓子菜的原料主要是猪小肠和鸡鸭蛋。首先把小肠内外用盐巴翻洗干净,用竹苎线扎紧小肠的一头,从另一头吹风入肠,再扎紧,使其鼓胀来晾干水份。接着将鸡蛋或鸭蛋打入碗中,加入适量清水、盐巴、味精,用力打匀;然后,解开小肠一头的线结,用漏斗将和好的蛋液灌进肠内(不可太过饱满,以防煮蛋肠是爆裂),扎紧封口。再将灌好的蛋肠放入冷水锅里,再点火徐徐烧热,用文火慢慢将蛋肠煮熟,不可不熟或太熟(看蛋肠鼓胀变硬时,用牙签刺入蛋肠,不会有蛋液流出即可)。捞出冷却后,用锋利菜刀将煮熟的蛋肠切成寸段,备用。烹调时,将燕皮、肉丝、香菇丝、烧成汤,再倒入蛋肠,煮开后切成寸段的蛋肠由于受热,便往两头翻出成小鼓形状,故名“蛋鼓”或“鼓子菜”。煮好的鼓子菜加些葱花、盐、味精、香油,出锅装碗,就成了待客的佳肴名菜了。

香菇蒸腊肉。这是开善乡一带春节期间的风味菜肴。这碗菜的关键在于制作腊肉的功夫。这里的群众每年冬至过后,家家户户都要做腌肉,少则十多斤,多的几十斤。制作这种腊肉最好要用五花肉,每块切成四五斤的长块,中间用刀把瘦肉和肥肉部分拉开一条槽,留皮连着,再穿一挂绳,便于凉晒。腌肉前,在锅中将盐巴炒热,把要腌的肉块放进锅中搓搽,使得肉块的内外及肉槽内都沾上盐巴(一斤肉约二三两盐),叠盛在缸中十天半月,待盐粒融成盐水,趁大晴天,在锅中用热水洗去盐巴,凉晒十天半月至干透,贮藏备用。食用时,将腌肉架在锅中的米糠上面熏过10来分钟,再放进锅里用热水洗去焦味,切成1厘米厚的肉片,把浸泡洗净好的冬香菇铺在碗底,上面排放腊肉,蒸笼(旧时放在饭甑地下)蒸熟即可享用。

红菇焖蛋。红菇,别名正红菇、大朱菇等,属真菌植物门弹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菌盖宽4—9厘米,菌柄长3.5—5厘米,常与楮、栲等树木的根系共生。泰宁的大田、开善盛产红菇,尤其大田小北斗的红菇素有盛名。据《泰宁县志》记载:产西乡小北斗者极佳,运销福州下游等地,年产均数千斤。大田小北斗红菇,紫红泛绿,色泽分明,菇页规则,菇茎粗短,颗粒均匀,丰厚脆嫩,晒干后入水不破,为朝贡之物。红菇焖蛋是泰宁大田、开善等乡村的一道特色汤菜,先将红菇洗干净,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四的撕开红菇,清水浸泡至软化,连水一起放入锅中煮熟,盛于碗中待用;将数个鲜蛋打入碗中,加入适量温水、盐巴,用力打匀,将蛋液倒入锅中,焖紧锅盖,文火焖煮数分钟,待蛋液蒸成蛋糕,即用尖刀把蛋糕划成菱形小块,再连汤倒入煮好的红菇,烧开加入香葱、盐巴、味精、香油,即可出锅装碗。这种食法营养丰富,有生血、健脾、补肝、强肾、祛湿等功能。

泥鳅炖豆腐。这是上青人盛行的一碗菜肴,上青的泥鳅肥,上青的豆腐嫩,二者搭配真是又好吃又补身。捉泥鳅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叉泥鳅”,端午过后,刚刚插完秧苗,田平水清,天气闷热,务农人便两三人一伙,腰上挂着泥鳅篓子,一人手上举着松明,一人手上拿着特制的泥鳅铁杈,在田间巡回叉捕纳凉泥鳅;另一种办法是“翻泥鳅”,水稻收割以后,泥鳅大多集中在田沟或小水潭中,只要把沟中的水排干,就可以用耙子或双手顺次把烂泥翻起,泥中的鳅鱼随手可得。上青游浆豆腐选用本地黄豆磨浆,用老浆水点卤水制成,分为水豆腐和油炸豆腐。烹调方法是选择较为肥硕的大泥鳅倒入热锅,起锅后用竹丝挑去泥鳅内脏,再倒入半煎半煮的水豆腐面上,放上盐巴与豆腐同煮,等泥鳅熟烂后,加入生姜、胡椒粉即可起锅装碗。

2、特色小吃

韭菜糍。又名“碧玉卷”。据说北宋熙宁二年,叶祖洽晋京赴考时,其母用韭菜、米浆做成韭菜糍,为他饯行。后来叶祖洽高中状元,荣归故里后,仍念念不忘“韭菜糍”,家中经常为他煎韭菜糍吃。因薄饼颜色碧绿,将馅料卷成卷条,外观酷似碧玉,故又誉为“碧玉卷”。他的美味加美名,成为数百年来久传不衰的风味小吃。主料有大米、黄豆(少量)、鲜韭菜、生油,馅料有腌肉丝、香菇丝、鲜笋丝、豆干、淹菜及辣椒粉、味精、香料等。作法是将大米、黄豆磨成浆,热锅放入生油,舀一勺米浆摊平,盖上锅盖煎焖,看米浆已干熟,成了薄薄的韭菜饼,再在薄饼边上的锅里淋些油料,在韭菜饼上摊一些馅料,将薄饼像折信封一样两边往中间折,再前后折卷,卷成筒状,即可起锅食用了。

仙草糕。东汉时期,长兴村的栖真岩来了一个道人,名叫梅福,在岩中炼丹修仙、开经讲道。人们见他常常采一种野草和米浆做成一种糕来食用,后来附近的人也学做来吃,觉得清香软滑,又清凉解暑,于是有人把这种野草移植到菜地里栽种,并美名曰“仙草”,是泰宁夏秋季节上好的清凉小吃。原料为新鲜的仙草1斤、大米4斤浸泡、磨浆;拌料为姜汁、白糖或蒜泥、葱花、香油。做法是先将仙草洗干净切段,放在锅里煮成汤汁,滤去草渣后.掺入米浆捣匀,入锅同煮,边煮边搅拌,直至煮成碧绿色的浓糊,用勺舀到浅盆或篾盘中,冷却凝固后用刀划成如豆腐大小的方块。即为“仙草糕”。吃法可以将仙草糕切片锅煮,拌入姜汁、白糖,即成甜食;也可以热锅加油,放入切成小片的仙草糕轻轻翻炒,加入蒜泥、葱花、香油,起锅即可。

米花擂茶。泰宁喝擂茶的习惯流传甚久,尤其大布、龙安的米花擂茶让人久久难忘。擂茶又分荤擂茶、素擂茶、畏热人喝的、畏凉人喝的、喜茶或平时茶等。凡是结婚、生孩子荡三朝都要擂茶请人喝,贵客上门请擂茶,夏天降暑喝擂茶,闲来无事喝擂茶,身体不适也喝擂茶······几百年习俗不变。原料为炸米花、猪骨头汤、花生、黄豆、芝麻;茶叶、鱼鯹草、蛤蟆滕、茶油;枸杞、当归、黄芪、党参等。做法是将原料倒入擂钵,用茶树擂棍擂烂,把熬好的猪骨头汤冲入擂茶里,撒入适量的炸米花,调匀即可饮用,又香又有嚼劲。素茶加茶油一起擂制,用开水冲泡;畏热的或夏天加鱼腥草、蛤蟆藤、茶油等青草药擂制;畏凉的加黄芪、当归、枸杞、党参擂制,口味多种多样。

带子糕。这种小吃流行于大布、龙安一带,是墟场小吃摊点最受群众喜爱的一种。做法是将大米淘洗干净,浸泡、磨浆,米浆放入铁皮蒸盆,蒸盆放入沸水锅中蒸煮,取出蒸熟的薄米片,稍凉后卷成筒备用。吃法有两种:一是拌着吃,取一张卷米片切成指头宽的带子状米片条(称带子糕),放入开水锅中汤熟,捞进碗里,浇上辣椒酱、蒜泥、酱油味精拌匀即食,麻辣开胃,尤其是冷天吃一碗,便会周身暖和,精神爽快。二是煮来吃,将切好的带子糕放入骨头汤中煮,加入肉丝、笋丝、香菇丝,蒸熟后加盐、味精、葱花即可。

萩丸与蕨萩包。原本为山野村夫的抵饥之物,如今登上招待贵宾的大雅之堂。主料是蕨萩粉、地瓜粉、芋子;馅料是香菇、鲜笋、五花肉、豆腐干、葱、佐料等。蕨萩丸的做法是,将芋子去皮蒸熟打烂成芋泥,将蕨萩粉地瓜粉各半掺入芋泥中碾揉均匀,做成糍团,揉成糍条,捏出小团,搓成丸子,再放入配好料的汤锅里煮熟即可。这种丸子柔软、滑溜、细腻、爽口。蕨萩包的做法是,将上述糍团碾成薄皮,再将炒好的馅料包入皮中,捏成三角包,放进蒸笼蒸熟即可。

米豆腐。原料是大米、碱水。做法是将大米洗净、浸泡、磨浆后,倒入温火的锅里搅动,以免米浆结块,再徐徐倒入食用碱水,不断搅动,待米浆略呈黄色即起锅,摊开在浅盆中冷却凝固就成了嫩如豆腐的米糕了。吃法可以用辣酱、蒜泥、香油拌着吃,也可以用葱蒜肉丝香料煮来吃。

千层糕。是泰宁盛行的一种甜素食,流传很广,城乡都有。现在由于人们口味喜好,也有将千层糕夹上肉泥、葱末,做成咸的荤食。原料是米浆、白糖、红糖、芝麻。做法是将浸泡过的大米磨成稀稠适度的米浆,一半加白糖拌匀,一半加红糖拌匀;蒸笼上热水锅,笼内铺好纱布,用汤匙在蒸笼四角留出透气孔,用勺子把白糖米浆薄薄的铺一层,蒸熟后再铺一层红糖米浆,如此交替蒸煮,到七八层厚,面上撒一些黑白芝麻;凉后取出层糕,用刀切成菱形小块即可食用。

什锦油饼。油饼又称油糍,是泰宁城乡集市中最普通、最流行的一种小吃,品种有净油糍、豆子油糍、肉馅油糍、蛋油糍等。原料是米浆、油、馅料(浸泡过的黄豆、加有佐料的肉馅、鲜鸡蛋)。做法是大米配以少许黄豆浸泡后磨成米浆,加入盐巴、味精、葱花或韭菜末调匀,用特制的圆形小锅铲盛入米浆,放入油锅中煎炸,待油糍变胖、浮起,再翻面炸至焦黄,即可捞起,放于锅边的铁丝网罩上将余油沥干,又香又脆的净油糍即可食用。豆子油糍是在煎油糍盛米浆的时候,先放一层米浆,再加入一汤匙调过味的黄豆,再加盖一层米浆包裹住黄豆,放入油锅中煎炸至焦黄即可。鸡蛋油糍和肉馅油糍加工方法类同。

粃糍是泰宁大田乡一带人们喜爱的传统小吃,只有招待贵宾时才会做。“粃”(bǐ),泰宁人把磨成的米浆,用布袋扎干后的湿米粉,方言叫粃。这种粃,有用纯糯米的、有用大米糯米各半的。它可以做成馃、糍、丸子等风味食品。做法是将粃用水调制,揉成软硬适度的糍团,搓成条,切小段,扞成水饺皮样,包入备用馅料成拳头大小的糍团,放入水锅煮熟捞起,再放入黄生、豆子、芝麻粉的盘中滚拌,即可装盘食用。口感软、韧、香、甜,还有水饺似的鲜味。

3、本地特产

大金湖鳙鱼。又叫胖头鱼、大头鱼。泰宁县在清代就有养殖,是中国著名四大家鱼之一,也是泰宁地方特色鱼种之一。大金湖鳙鱼主要产于泰宁县大金湖,该湖汇流溪涧数十条,水域面积26平方公里,全长62公里。大金湖景区生态良好,原始次生林覆盖率达95% 以上,水质优良。大金湖鳙鱼在自然水域滤食浮游生物,特别是大量滤食湖畔的松树花粉后,鱼体侧发黑且有花斑,眼位较低。据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等检测,泰宁大金湖鳙鱼富含17种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具有无泥腥味、天然鲜嫩、口味醇正、味道鲜美等特质,产品远销上海、浙江、广州、温州、厦门等地。大金湖鳙鱼年产量逾万吨,年产值达7000余万元。大金湖还盛产鳡鱼、银鱼、白鲢等。鳡鱼又名枪鱼,其体细长,性凶猛,最大个体长2米重80公斤;大金湖银鱼俗称冰鱼,体长略圆,细嫩透明,鳞小细密,长约7-10厘米,为一年生鱼,被当地视为席上珍品,有“鱼参”之称。

金湖乌凤鸡。主产于泰宁县境内农村及周边将乐、建宁、邵武和江西黎川县的部分乡镇。自宋朝以来就已广泛散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泰宁县独特的生态环境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乌凤鸡形成麻羽、凤头、绿耳、桑葚冠、毛脚、乌皮、乌骨、乌肉等典型品种特征。乌凤鸡头部清秀且短宽,鸡冠为紫红色的玫瑰冠,耳呈圆形且多为绿色,虹彩为褐色,喙短直呈灰白色,肉髯紫红色呈三角形,胫呈褐色、四趾。皮肤、肌肉、骨骼呈褐黑色,颇具观赏价值。泰宁金湖乌凤鸡具有野性强、觅食力强、适应性广、耐粗饲、抗病力强等生物学特性,适合放牧饲养。其肉质细嫩、风味鲜美、营养丰富,并具有极高的药膳价值。

朱口小籽花生。是泰宁县朱口镇特有的花生品种,始种于明朝,具有600余年的栽培历史。其籽呈淡紫色,粒小而结实饱满。产地位于朱口镇西北片的王坑村、赤坑村、石辋村、寨色村一带,属溪谷盆地地貌。主要河流有朱溪及四条支流(上将溪、下将溪、梅林溪、双溪),独有的小气候和紫色土壤,培育出了有别于其它品种的优质小籽花生。

眉峰云雾茶清朝《泰宁县志》记载:“闽北有茶,杉阳(泰宁)为最”,又载“茶,出峨眉者佳”,且,此茶曾为贡品。可见历史上,“眉峰云雾茶”已经具有相当的知名度。“眉峰云雾茶”产于泰宁县新桥乡境内的峨嵋峰上,主峰海拔1714米,方圆数十公里内,植物生态系统保护完好,土壤、气候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由于峰上常年云雾缭绕,故名“眉峰云雾茶”,具有叶厚,毫多,醇甘耐泡,浓郁清香,怡神解泄等特征。

金饶山茶油。产于闽江发源地,福建省境内第一高峰——金饶山。该茶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须的多种营养元素,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清热,解毒、润燥等功效;其色泽金黄,品质纯净,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味道纯正。金饶山区域素有种植茶油树的传统,栽培历史达500多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金饶山油茶树得到广泛种植,农村流传着“山上山下一片林,一敲一打一滴油”,“金饶山上出金油,健康长寿又致富”的民谣风俗。

南谷藤茶。取自于纯野生植物——“白英藤”,经传统工艺加工制作而成即泡饮茶,具有良好的药用保健功效:清热,利湿,解毒,保肝护肝。尤其对长期饮酒、肝功能异常者,具有特殊疗效,也是大众消费的纯生态茶饮品。

山魔芋晶原料取自本地种植的魔芋,是在餐桌魔芋糕的基础上研制开发的新型即食休闲食品,具有晶莹剔透、Q感爽滑、等特点,保持了魔芋15种氨基酸,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魔芋古时称蒟蒻,又名蒟头,鬼头,鬼芋,泰宁人叫“葛”,属于天南星科的草本植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出蜀中,绝州亦有之,呼为鬼头,闽中人亦种之,宜树荫下掘坑种类植。泰宁县夏季无酷热、冬季无严寒,十分适应魔芋喜温怕晒、喜湿怕渍、喜肥但选择性灵敏的生长特性。泰宁魔芋种植和食用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农户常在房前屋后种植,延续至今。

铁皮石斛。自然原生于泰宁丹霞地貌的八仙崖、寨下大峡谷等区域。要求冬暖夏凉,海拔500米以下,年平均温度18-21℃,无霜期250-300天,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空气相对湿度80%,生长条件十分苛刻。2012年,泰宁县大龙乡引入浙江技术资金,在八仙崖1360亩区域内,人工种植铁皮石斛。铁皮石斛药用价值高,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到隋唐明清等各朝都有明确记载,其含有石斛多糖、石斛碱、多种氨基酸,及钙、镁、锌、铁、锰、硒等有益微量元素等,对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抑制肿瘤等有明显效果。

泰宁锥栗。俗称榛子。泰宁是锥栗的发源地、主产区,栽培锥栗历史已有1800年。改革开放以后,泰宁县对野生锥栗进行大量人工嫁接,出台优惠政策,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全县锥栗栽培面积达20万亩,主要优良品种有处暑红、白露仔、黄榛、油榛等,年产锥栗2000余吨。经测定,泰宁锥栗蛋白质含量在10%以上、脂肪含量在1%以下、水溶性总糖含量在18%以上,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老少皆宜地天然绿色食品和木本粮食。

泰宁大米泰宁是福建省优质水稻主产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有史以来就以大米为主食,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泰宁大米被称为“白富美”,素有“泰宁大米甲天下”之美称,“白”指色泽清白透明;“富”指营养价值,是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米粥具有补脾、和胃、清肺功效;米汤有益气、养阴、润燥的功能,能刺激胃液的分泌,有助于消化,并对脂肪的吸收有促进作用。“美”指泰宁大米质地坚硬,颗粒饱满,晶莹剔透,其成饭清淡略甜,锦软略粘,芳香爽口。饭粒表面油光艳丽,剩饭不回生。

状元红茶叶。据说为泰宁南宋状元邹应龙采制开发。邹应龙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中丙辰科状元,他曾背负斗米爬上18盘古道,隐居在“状元岩” 读书采药制茶。他采制的茶叶是生长在丹岩上的野茶,后人称为“状元红”。千百年来,神茶只在民间流传,此茶滚水冲泡,茶叶片片舒张,香味沁心透肺,汤色黄中带红,鲜亮如琥珀。泰宁旅游开发后,泰宁“状元红”茶开始广泛移培种植。2012年,全县茶叶总面积近3万亩,年产茶叶产量570吨,年产值56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3.1%。全县现有规模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7家,产品主要有状元茗湖上岩茶、三佰两等茶产品30多个。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