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来源:泰宁县政府 时间:2015-12-17 10:44

  (一)无诸校猎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令其“治闽越故地”。无诸晚年到泰宁金饶山狩猎,留下了几处遗址,其中高平苑和乐野宫最为知名。《福建通志》记载,“汉高平苑在县南,乐野宫在县西,乡校乐台在上衢百丈山,相传皆越王校猎之所”;又指出“高平苑在县南水南保,汉闽越王无诸校猎之所”,“乐野宫在西隅街前,上抵卢家巷,前及南门街,北抵西隅街,今为民居矣”。南宋状元邹应龙作诗《题乐野宫》,诗曰:闽越遗宫蔓草青,萧萧衰柳满孤城。吟余独向荒台望,落日江山万古情。据考证,高平苑是无诸用来圈养捕获猎物的场所,位于泰宁水南原食品公司处;乐野宫是无诸的行宫,位于现利达大厦处。清乾隆《泰宁县志》记载,“汉闽越王无诸墓,在县西五里,高十余丈”,意为闽越王无诸死后葬于泰宁,地点在城西五里的无诸坑。当地有个地名叫“苦株坑”,与“无诸坑”同音,如今那高十余丈的王陵早已了无踪影,无据可考。

  (二)梅福炼丹

  汉元帝时期,九江寿村(今安徽寿县)诞生了梅福一人。其自幼在长安求学,后为郡文学,补南昌尉,不久去官归里。王莽篡汉以后,他摒弃妻孥入山修道,终于羽化成仙。传说梅福曾在泰宁栖真岩修真炼丹,岩内留下一个当年炼丹的丹炉,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被红卫兵砸毁,现存直径一米多的石质炉底,手摸尚有余温。梅福在栖真岩一带山涧采集草药,最终炼成不老仙丹,民间留传“山鬼偷丹”、“小鬼推磨”等有关故事,把梅福真人传得家喻户晓。梅福是泰宁道教第一人。宋宝祐年间,乡人为纪念梅福,在栖真岩内修建了一座道观“梅真人祠”,后来道教衰微,改为佛寺。近年来,群众又集资百万元重建宫观,成为上清溪旅游景点的一部份,游客都愿意到此洞天福地上香,虔诚地向道教仙人祈福。

  (三)邹公开泰

  在中原大地历经数百年战乱时,闽越人依然是“饭稻羹鱼”、“无饥馑之患”,而泰宁山区越人更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日子。五代十国,泰宁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其中关键人物就是邹勇夫。邹勇夫,生于唐宗乾符三年(876),河南光州固始县人。10岁时,他跟随父亲邹宝从军王审知部队,在军中读兵书、习骑射,经过七年艰苦奋战建立显赫战功,部队相继攻陷泉州、福州,统一福建全境。909年,后梁封王审知为闽王,邹勇夫为尚书左仆射,领军镇守闽西北门户--归化(泰宁)。当时,归化镇还是一个“榛芜亘野,烟火仅百家”的村落。邹勇夫开辟沃土、剿灭山寇、招徕流客,接纳了一批又一批中原难民,引进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几年时间便呈现“人物蕃、田野辟、相安无事”的小康景象。闽王屡次颁诏欲重用邹勇夫,皆因其“民沭恩泽,不忍公去,佥呈攀留”而改令“永镇杉阳”。后梁龙德二年(922)6月18日,邹勇夫积劳成疾,殉于职事,享年46岁,崖葬于邹家寨(现宝盖岩)。当地人民为纪念邹勇夫的功绩,尊称其为“开泰公”。

  (四)状元请奏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叶祖洽出生于归化县(今泰宁)叶家窠,算是当地的一个望族。熙宁二年,叶祖洽游学京城,次年应礼部省试,高中状元。他一生历任奉国军节度判官、登闻检院判官、国子监丞、浙江湖州知府、秘书省校书郞、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淮西提点刑狱、海州知府、中书舍人、济州知府、吏部尚书等。叶祖洽对家乡的贡献,在于奏改县名。宋代以来,泰宁人口增殖,经济发达,文风蔚然,呈现“草莱尽辟、鸡犬相闻、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兴旺景象,当时就定为望县。叶祖洽认为县名“归化”有归顺、臣伏,以及化外蛮夷附天朝帝国的含义,“有负于兹土”。元丰八年(1085),叶祖洽时任朝廷兵部职方司郎中,恰逢好友张汝贤调任福建路按察使,便委托其奏请朝廷更改县名。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将孔子家乡阙里府号“泰宁”赐为新县名,沿用至今900多年。叶祖洽在追记《诏改泰宁县记》中将“泰宁”解释为:“泰之为言,贤者以类进,而志通于上之时也;夫然后宁。”白话为:泰字的意思是,德才兼备而又勇于进取,其志向通达于君王的时候,然后才能得到平定安宁。

  (五)李纲著书

  李纲,福建邵武人,字伯纪,政和二年进士。宣和七年(1125),李纲任太常少卿时,金兵败盟南下,他刺臂上书,请徽宗禅位。钦宗继位后,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他坚持主战,反对迁都,迫使金兵后撤,不久被贬官福建沙县。赵构建立南宋时,起用李纲为宰相,在职才75天,又因受投降势力的排斥而再次被贬。李纲与泰宁丹霞岩寺的宗本禅师相交甚厚,他贬官沙县时,得道高僧宗本曾作偈颂以赠,隐喻李纲在靖康元年能当宰相。建炎末(1130),李纲“自海上来居泰宁”,到丹霞禅院造访宗本禅师,在禅寺住了一年多,完成了《易传内外篇》的写作,并留下《瑞光岩丹霞禅院记》和《修供罗汉岩因访丹霞长老》等诗文。李纲后来移居福州,死后追谥“忠定”。后人为缅怀他抗金功绩,在丹霞岩内修建了一座读书楼,清闽臬司(现纪委)来谦鸣在楼侧岩壁上题写“李忠定读书台”,历经数百年仍历历在目。

  (六)龟山倡道

  杨时,字中立,世称龟山先生。北宋皇祐五年(1053)生于将乐县北门之龟山。杨时自幼聪颖好学,八岁能文,被人称为神童。二十四岁时中进士,授汀州司户参军(因病未赴任),二十九岁拜程颢为师,学习河南洛学,程颢逝世后,改拜其弟程颐为师,留下了“程门立雪”这个尊师重教的经典故事,成为程朱理学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泰宁县志》记载,杨时曾一度在泰宁聚徒讲学。杨时青年时代十分仰慕泰宁学者邹棐。1078年,邹棐因父亲病故回乡守制,一度寄寓将乐,二人始得相见,并相互切磋学问,携手登山临水,引为忘年之交(邹棐大杨时21岁)。一年时间里,两人没有离开一步,杨时到泰宁就在这一年当中。后来,邹棐调任剑浦(现南平)主簿,杨时也北上赴任徐州司法,两人常有书信来往和诗词酬答。邹棐死后,杨时为他撰写了《哀词》《墓志铭》《像赞》等。南宋状元邹应龙曾拜谒泰宁官江龟山祠堂,并题赠联额:卜筑襟江河,虎踞龙蟠教金鳞一跃三汲;诗书沾雨露,根深叶茂培玉桂频长千枝。说明杨时很可能有一支血脉移居泰宁官江一带。

  (七)朱熹题壁

  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南宋建炎四年(1130)出生于福建尤溪,19岁中进士,陆续当过几任地方官,仕途并不顺畅。庆元元年,宁宗即位,朱熹被擢升焕章阁待制待讲,给皇帝讲解经史,这是他一生中担任的最高职务。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进一步陷害异己,给朱熹罗列了十大罪状,并打成“伪学逆党”,流放贬逐。朱熹就在这个时期为了避祸而南下泰宁,投靠时任泰宁县令的赵时馆。赵时馆将朱熹安置隐藏于城南3公里的小均坳。小均坳“回环岩壑幻、幽寂竹藤荒”,不易被人发觉,离城也不远,便于照应,是一个理想的避乱场所。朱熹流寓泰宁,留下很多遗址遗物,唯一保存下来的只有题壁四季诗遗墨。乾隆十六年,闽藩司(相当今天省长)程含章与闽臬司(今省纪委书记)来谦鸣,指令教谕李开将四季诗镌刻在4块长142厘米、宽39厘米、厚6厘米的黑色页岩石板上。4块石刻诗板及跋记最早镶嵌在孔庙左后侧的崇圣祠右廊墙上。20世纪50年代,崇圣祠坍塌后,诗板搬到县文化馆,80年代由县博物馆收藏。几经搬运后,4块诗板断裂缺损,有些字迹已缺失。幸好在1940年时,城关胜二村梁鼎业先生将它翻刻在两片梨木板上,保存了完整的诗板原貌。四季诗曰:晓起坐书斋,落花堆满径;只此是文章,挥毫有余兴。古木被高荫,昼坐不知署;会得古人心,开襟静无语。蟋蟀鸣床头,夜眠不成寐;起阅案前书,西风拂庭桂。瑞雪飞琼瑶,梅花静相倚;独占三春魁,深涵太极理。

  (八)宰辅状元

  “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意寓泰宁在两宋时期人文鼎盛的状况。隔河两状元指北宋状元叶祖洽(前文已述)和南宋状元邹应龙。邹应龙(1172-1244),字景初,泰宁水南人。他的远祖是开泰公邹勇夫,相隔十世。邹应龙家境拮据,但幼承家学、聪敏异常,十几岁便独自一人到离家十几里外的状元岩静心读书,手抄《春秋》、《左传》、《公羊传》等典籍,学业长进很快。23岁时,邹应龙考中邵武军乡试解元,次年春天考中临安皇榜,接着在宋宁宗亲自出题的殿试中,又一举夺冠,高中状元。此后,他跻身仕途,浮沉宦海40余年,历官24任,曾外放江西、广西、湖南等主持地方行政,先后出任户部、工部、刑部、礼部等4部尚书,最后提升为枢密院签书兼参知政事(副宰相),掌管国家军国机务,地位显赫。邹应龙关心民瘼、崇尚仁爱、为人刚直。嘉熙二年,他谢绝朝廷挽留,告老还乡。宋理宗加授他为太子少保、光禄大夫,并亲手书赠“南谷”两个大字。淳祐四年四月,邹应龙逝世,享年73岁。邹应龙一家还出了四个进士,人称“一门四进士”,其中邹应麟、邹应博是他的堂弟,邹恕、邹恭是他的儿子。

  (九)甘露岩寺

  甘露寺位于泰宁县水际村金湖西岸,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处于一个高80米,宽深各30米的丹霞岩洞之内,因寺庙顶部长年有泉水滴落,且水质甘冽,故名“甘露寺”。该寺的独特之处在于“一柱插地,不假片瓦”(即用一根粗大的木柱,撑托起重楼叠阁成‘品’形,屋顶不盖瓦片),建筑风格为木构重檐歇山式,主体由上殿、蜃楼阁、观音阁和南安阁四部分组成。“上殿”又称大雄宝殿,是整座寺庙的中心;后右侧为“蜃阁”,原名吸露斋,旧时为藏书楼;后中间位置为“南安阁”,后左侧“观音阁”。《福建通志》记载:1180年,日本重建奈良大佛殿时,曾派高僧重源法师来泰宁甘露寺考察,闻名海外。1958年,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相继前来考察,发现寺内尚存大量宋代遗迹,包括梁架上的彩绘,殿阁内的宋代神像雕塑和“飞天”等形象的壁画,以及宋、元、明、清历代游人题字题诗等。1959年秋,北京古建筑研究所派员临摹寺内的枋梁图案和壁画。1960年,福建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同时在《福建画报》、《人民画报》上刊登照片,北京古建筑专家杜仙洲亲临甘露寺进行细部测绘,制作建筑结构模型。1961年4月,甘露寺不慎失火焚毁。1964年9月,邻近乡民献工献料,邑人募捐按原式重建。1979年,县佛教协会及众善信人鼎力资助,陆续重建寺庙。1982年,寺庙正式对外开放。2000年11月,金湖管委会邀请驻上海日本MAO一级建筑土事务所专家,对改扩建甘露寺风景名胜景点进行勘察规划。现在是金湖景区一个重要的陆上景点,每年到访的游客信徒近百万人次。

  (十)定光涌泉

  泰宁民众从宋代开始信奉南安公。南安公即定光古佛,泉州人。旧县志记载:南安公名自岩,法号定光。据说宋乾德年间(963-968)来到泰宁,驻锡城西保安寺。有一次,南安公结跏趺坐3个月不吃不喝,偶然起身到寺庙外散步,走到小西门叶家窠时,看见一群小孩伏在溪边喝水,便说:“夏天溪水很脏,不能饮用”。说罢,随手往下一指,地面立即陷成一个凹坑,坑底冒出一股清泉,人们用石块围起来,便成为一口水井,取名“圣公井”。这口清洁的圣井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泰宁人民。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南安公,全县各地相继建树了寺庙塑像,成为当地普遍奉祀的一尊地方神。昔日甘露寺大殿的后面有座南安阁,龙安乡南宋古庙燕子岩寺有三尊红豆杉的南安公神像,城关原玉虚宫供奉的三尊神像之一也有南安公,各乡村的寺庙普遍设立南安公神位。每年农历八月初十为南安公的出巡日,一般由4位壮汉抬着南安公神轿在街道上巡游,前有旗幡开道,后有箫笙鼓乐相随,中间是傩舞、船篷、高跷等文艺表演,后面队伍还有百名手捧香炉的孩童。神像所到之处皆为鞭炮齐鸣、香烟氤氲、供品连台,四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后来逐渐演变为交易会、商贸会等,促进了古城经济繁荣。

  (十一)石辋抗元

  1276年9月,元军长驱进入福建,攻破邵武。11月,抗元新军在高从周、高日新的率领下,退回泰宁朱口镇北面5公里的石辋峒。这是一条长长的大峡谷,谷内有纵深数公里的低矮山丘,四周百丈石崖,环绕如城。崖壁间拥有几千个大大小小的洞穴,利于屯兵存粮。整个峡谷只有5条崖巷通往外界,门户一关,里面自成体系,易守难攻,尤其是南石寨更为险峻。高从周、高日新退踞南石寨,凭借山林崖壁与元军周旋4年。至元十八年(1281),义军所在的龙楼寨才被元军攻破,余部突出重围,转移钟石寨,终被招降。元朝统治泰宁90年,崇尚武力,轻视文治,田园荒芜,人口锐减。至明初洪武年间,全县人口减少五成仅4.03万人,呈现“村村门前可罗雀、户户灶底无灶烟”的悲惨景象。泰宁百姓抗元斗争此起彼伏,高从周等失利后,还有至元二十五年(1288)石辋江海的起义,至正十二年(1352)的应必达、涂祐的起义,至正二十七年的刘贵、邓善农民起义等。

  (十二)元实十咏

  黄元实,字廷美,号征君。幼孤贫,凝重寡言,动循规矩,终日危坐不倾倚。元宁宗至顺元年(1330)中举,授职邵武路文学参军(荣誉职衔)。黄元实才思敏捷,文词优美,地方官把他推荐给朝廷,他料定元朝气数将尽,婉言谢绝。至正十二年(1352),建宁县应必达起义军威逼泰宁,泰宁县尹邀请地方绅士到县衙门商议对策,黄元实也在请之列,不料农民军忽然冲入,将所有人乱刀砍死。黄元实死后,神主入祀文庙乡贤祠。他一生著述甚丰,留传下来的却仅《春江十咏》诗十首、《金饶山》赋一篇、《双溪渡》记一篇。

  (十三)何恩凿井

  何恩,元代举人。据传,何恩夫妇久婚未育,有一天梦见土地公传言:如若向贫民施万担粮,定能生个大富大贵的儿子。何恩好不为难,自家不富裕,何来万担粮?有一天下雨,他看到城东居民挑浑浊的河水饮用,便决定城内凿井,以水代粮。元至正年间,他请人勘查井位,凿出了大东门、大井头、牌楼下三口井,至今已700多年,当地人称“崇仁三井”。至正二十五年(1365),何恩果然生了一子,取名何道旻。3年后,元朝灭亡。何道旻聪明好学,26岁以第一名的成绩选入南京国子监就读。他一生居官37年,历任5朝,宦游8省。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诏表彰他:“器度尊严,才猷卓拔。允矣,一方之钦镇;诚哉,万里之风标”。宣德七年(1432),何道旻退休回乡,在东门大巷捐建凉亭一座,立匾“云归昼锦”,称为“昼锦亭”。正统二年(1437)年9月病近,死后入祀泰宁乡贤祠。上世纪80年代末,大东门井因建设尚书街填平,其余两口井目前依然水质清纯,终年不竭。

  (十四)伍宁育人

  伍宁,字则清,号泾水,泰宁开善上坑村人,明洪武十九年(1386)出生。他28岁中举,授浙江淳安县教喻(现今教育局长),1423年升任湖广辰州府(现辰溪市)教授,任职9年后,又赴任广东肇庆府、浙江台州府教授,景泰六年(1455)告老还乡。伍宁一生从教41年,足迹遍江南,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伍宁有个学生叫商辂,浙江淳安人。商辂在科举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名震朝野,入仕后曾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谨身殿内阁大学士,是明代中期很有影响的一位政治家。伍宁81岁病逝于家乡,县令金鼎在上坑村口为其建一座木石牌坊,六柱落地,斗拱重檐,高4.5米、宽4.4米、深2.4米,不少门生故友从千里之外赶来吊唁。商辂为老师撰写墓志铭,还为牌坊提写一幅对联:“敢谓三元魁大对,深知一得有渊源”,横额为“青云”。后人称此牌坊为“青云坊”,意在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精神。

  (十五)熊令筑城

  泰宁在建县初期,民房稀落,毫无规范,城中心在城西前坊街一带(原合成氨厂)。宋代进入繁荣期,有个东川(今属云南)的风水先生范越凤来到泰宁,他相度山脉形势,勘查溪流走向,制定出泰宁城市建设第一个发展规划,即将城址向东移动500余米,搬到炉峰山东侧山麓,开始建房凿井、引水入城,渐成规模。历史总是纷争不断,广大民众多经侵扰。明代嘉靖三十八年,南昌举人熊鹗担任泰宁知县,他决心修筑城墙,庇护百姓。他上书邵武知府邵德久,取得营筑城墙费用1.18万两白银。邵知府还亲自到泰宁做指导规划,又从府库拨付不足经费4800两白银。营建城墙从嘉靖三十九年十一月开工,划分地段、分片包干,至嘉靖四十五年五月竣工,历时五年零七个月。城墙外侧用的是花岗岩条石,城墙内侧为特大号青砖,中间夯土,坚实牢靠。城墙高5.3米、厚3.7米,周长2363米,建有8个城门,东为左圣门,西为右义门,南为泰阶门,北为朝京门,东北青云门,东南昼锦门,西北靖远门,西南菽仁门。数百年后的今天,仅幸存昼锦门及老城墙约300余米。

  (十六)庙学迁移

  文庙又称孔庙、学宫,古代常作为培养学子的场所,相当于今天的学校。泰宁私学(即民间办学)早于官学,并且十分兴盛,两宋时期泰宁的两个状元和十几个进士都是私塾培养出来的。状元叶祖洽在《诏改泰宁县记》中说:“今其县比屋连墙,弦诵之声相闻,有不谈诗书者,舆台笑之”。青年不读书,连下等人都取笑他,可见当时学风之盛。泰宁的官学起源于南宋晚期,《泰宁县志》记载:“宋庆元间,邑赵时馆始建学宫于炉峰之阳”。这所学宫元初毁于寇,元至正二十七年(1340)重建,明洪武九年(1316)和正统十年(1445)各修复了一次。明中期,邑人迷信风水,认为泰宁科举下滑,题名雁塔者寥若星辰,根子就在学宫的地点不对。嘉靖二年(1523)便将文庙迁往城西蓦湖坳,但效果不佳,又于嘉靖十五年(1536)搬迁至城北天王寺,嘉靖二十八年(1549)再次迁回炉峰山南麓旧址。万历三十二年又嫌朝向不好重建,80多年间来回折腾了5次。万历三十四年(1606)学宫改建完工,便有江日彩和李春烨连袂中举,算是选对地方了。此后,学宫不断维修扩建,规模越来越大,至清末民初,文庙占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红色宫墙、名宦祠、乡贤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廊、崇圣祠、明伦堂、大观楼等,内部设置了月牙泮池、花木奇石等,整体环境优雅、重檐斗拱、画梁雕栋,蔚为壮观。大成殿是主体建筑,正中神龛供奉孔子神主牌位,大梁上悬挂康雍乾三朝皇帝手书金字匾额“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县学停办。新中国成立后,文庙改为实验小学,古建筑陆续拆除改建,上世纪70年代末,最后的大成殿也被拆除,如今只留下两株桂花树孤立在校园内。

  (十七)御史为民

  江日彩,字完素,明隆庆四(1570),出生于泰宁城关三图街(今胜二村),万历三十五年(1607)中进士。历任江西金溪县令、浙江道监察御史、河东盐道巡按、援辽军饷事务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等职。他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关心民瘼,深得人民爱戴。万历四十七年(1619),江日彩在任河东盐场巡按期间,负责监察陕西、河南、山西三省的池盐生产,遇到黄河中下游连发水旱虫灾,百姓食不果腹,苦不堪言。在朝廷加派“辽饷”的威逼下,江日彩毅然上书朝廷,严词厉色,为民请命,万历皇帝虽不情愿,但也知民心难逆而“尽罢天下加派”。江日彩还有一个重大贡献是举荐了抗清勇将袁崇焕。袁崇焕原在邵武任知县,江日彩回乡探亲时路经邵武府城,得以结识袁崇焕,并赏识其军事才能及谋略胆识。天启元年,努尔哈赤发重兵攻陷关外城池70余座,江日彩适时向皇帝上奏《议兵将疏》,极力举荐袁崇焕,被朝廷采纳,并破格提拔袁崇焕为正六品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上任后千里擒王、拼死血战,连夺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用红夷大炮炸死努尔哈赤,把皇太极赶回北方草原,可惜崇祯皇帝听信谗言将其处死。江日彩于天启五年(1625)十二月客死京邸,享年55岁,家乡人将其神主牌位迎入乡贤祠,称赞江日彩:“生而不偶,死而不亡,远而愈彰,久而愈定”。

  (十八)尚书府第

  泰宁尚书府第是明代晚期官拜太子太师、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宅府。李春烨,字二白。泰宁城关隅街(今胜二街)人,明隆庆五年(1571)出生,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45岁),一生从政11年,官职从正八品的行人司行人爬到一品太子太师,连升14级,算得上官运亨通、地位显赫。天启七年(1627),李春烨以母亲90大寿为由告老还乡、寿亲养母,避过了魏忠贤乱党的牵连。李春烨与江日彩是老乡同学,两人同年中举,又结伴赴京会考,江日彩考中进士,而李春烨名落孙山,最终在第4次会考才中进士。尚书府第始建于明天启后期,是泰宁古城保存最完好、气势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俗称“五福堂”。整个建筑座西朝东,宽81米,进深60余米,主体建筑有5幢,辅房、马房、仪仗厅、甬道、后花园等有8幢,共有房间120间,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主体5幢一字并列,每幢三进,内设两个天井;幢与幢之间有封火墙相隔,设廊门相通,5幢之间即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自成系统。东边的甬道连接5幢主体,南北走向,南侧为大门,北侧为仪仗厅,中间设两道砖石戟门,门楣正反两面分别石刻“礼门”“义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5幢建筑各设门楼,第2幢门楼最为高大精美,整体为砖石结构,门楣上方石刻斗大“四世一品”,楣额下置设雕花望柱4根,周围镂雕人物和卷草图案,门柱两边放置一对硕大抱鼓石。尚书府第年代久远、工艺精良,1982年列为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列入省级保护单位,1988年提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泰宁古城旅游景区的核心景点。

  (十九)南石风云

  顺治三年九月初四,清军先锋李成栋领兵进占泰宁,发现整个泰宁城竟然是座空城。原来,全城百姓都随江豫、江复兄弟上南石寨避难去了。江豫、江复都是江日彩的儿子,兄弟俩平时仗义疏财、救急解困,深得邻里民众信赖拥戴。当城区和朱口2万多民众纷纷涌进石辋避难时,江氏兄弟被推为首领,开始分队编组,修建关隘,制造刀戒,操练青壮,以峡谷的五个门户为据点,闭关自守。九月初五上午,李成栋大军开到石辋,立即向隘门发起攻击,由于双方众寡悬殊,平民纵有天险可倚,终究不是强兵悍将的对手。门户失守后,民众退守南石寨,下午6时许,南石寨又被攻破,江氏兄弟在格斗中壮烈牺牲,整个峡谷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投崖守节的妇女就有数十人,其中江复之妻戴氏也跳崖自尽。这次杀戮民众死了一万余人,是泰宁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全县人口锐减四分之一以上。

  (二十)网巾正气

  泰宁东效二王栋山脚下,埋葬着一位无名反清志士—-画网巾先生。清军攻占泰宁后,画网巾先生带着两个仆人来到闽西北,起先藏身于光泽县的深山古庙中,被人告发后,光泽守将吴镇将主仆三人抓捕并移送至邵武。邵武守将池凤鸣见三人还是明朝装扮,便令手下解除他们头上的网巾,关押军中。画网巾先生第二天早上洗漱时对两仆人说:“衣冠者,历代各有定制,这网巾,本是我太祖高皇帝所创,如今国破家亡,君子即便去死,也不能忘记祖宗的规矩呀”。又指使仆人找来笔墨,在自己的额头上画出网巾,天天如此,不畏耻笑。顺治七年夏,清提督杨名高在邵武禾坪镇清剿叛军获胜,画网巾先生被当作战俘一并行军至泰宁。当时福建总兵王之纲坐镇泰宁,询问其名,对其劝降,画网巾先生说:“我有忠心却不能报国,留下姓名则有辱于国;有知识而不能保家,留下姓名则有辱于家;遇到危难又不能当即献身,留下姓名则有辱于身”,坚决不留姓名,也不归降,最后在城关杉津桥下就义。有位叫谢韩的诸生偷偷将主仆三人的尸首收葬于东效松光窠,立碑“画网巾先生之墓”。康熙五十八年,浙江籍县令范廷锷迁墓至二王栋,个人捐建亭台碑刻、购置祭田。民国六年,浙江乐清籍县长黄式苏再次修葺扩建画网巾墓,增设门亭2个,补种松柏梅桂,提写对联咏诗等。画网巾先生的事迹被当地做为爱国教育乡土教材,民国时期,每年清明节都有师生踏青扫墓。1937年,地下党员胡邦宪在泰宁任国民党县长期间,个人捐俸银150元,重新修复墓亭、墓道,激发了民众抗日的爱国热情。

  (二十一)岩穴隐士

  泰宁在明清朝代更迭之时,历经了刀光剑影、尸骸枕籍的磨难。有一批不愿臣服异族统治的读书人,选择遁迹岩穴、消极避世来保全“大明遗民”之身。其中,邱嘉彩隐居肖岩。邱嘉彩字白夫,城关水南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出生,父亲邱秉忠是一位很有名望的私塾先生,御史江日彩和尚宝卿江愈敏都是他父亲的学生。崇祯九年(1636)年,邱嘉彩41岁考中举人,本可步入仕途,却遇到父亲去世,便遵照古制居庐守墓。邱嘉彩曾招募一批丁壮兵勇,赶赴邵武隆武小朝廷军部抗清,看到前敌统帅傅冠沉迷酒色,十分反感,当即回乡。他将祖传房屋田地悉数赠送给侄儿邱万瑛,自己带上老母妻儿隐居在金湖水际瀑布后面的岩洞里,“采枯枝,摘野果”,生活十分艰难。偶有旧友送些谷米、衣物接济,都要身穿明服才得以接见,坚持“足迹不入城市二十余年”,平时只跟隐居际溪莲岩的李向奎、隐逸山林的肖士骏诗词唱和,交往频繁,人称“岁寒三友”。邱嘉彩死后,时人赞其曰“国之肖臣、家之肖子”,并称其隐居的岩洞为“肖岩”。此外,泰宁还有雷民望隐居在栖云岩,江兆兴、江兆京兄弟奉母入山,力耕明志等等,为泰宁留下了丰富的丹霞岩穴隐逸文化。

  (二十二)改土功臣

  清朝康熙、雍正时期,国家鼓励个人开荒垦复,10年不用征税,泰宁新增耕地2000余亩,至乾隆中期,泰宁全县耕地达1.28万亩,民力复苏,人丁兴旺。对于全国西南少数民族,朝廷推行“改土归流”,即取消土司制度,委派有任期的“流官”,以削弱地方势力。泰宁李应机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应机,字神若,泰宁城关胜二村人,康熙五十三年中举,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授职景宁县令(今浙江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因政绩卓著,后提升为吏部主事。在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时,李应机受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张廷玉举荐,赴任贵州独山州知州。期间,李应机和平招抚独山苗寨,苗人土司自动献出土地,顺利改流,并大力传播汉文化,建立保甲制度,维护社会安定,促进安居乐业,深得民众欢迎。离任时,独山百姓为他建立生祠,提写楹联:露湛穷檐,民因思之若父;风清积案,吏则畏其如神。李应机是泰宁继李春烨之后又一个中进士的李姓子孙,有副对联写道:明丙辰,清甲辰,两朝姓字题雁塔;前兵部,后吏部,二代衣冠耀龙门。

  (二十三)大田纸业

  清朝时期,泰宁县大田造纸业和印刷业曾盛极一时,为当地带来近两百年的繁荣。大田地处泰宁西北部,境内竹山连绵不绝。清初,有人利用毛竹生产毛边纸,至清中期日渐繁盛,建槽产纸的村庄达20多个,槽焙200多处,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品种有毛边纸、切边纸、高筐纸3种,年产量10多万担,其中料坊村的切边纸(又称西纸)质量最好。据县志记载,清中期大田乡仅西纸一项年产量6万余担,产值4万银元。造纸业促进了商贸发展,清代大田街经营纸业的商号就有20余家,产品远销南昌、九江、武汉、长沙等地;民国时期兵乱不息,纸行仅剩复元号、诚记号等8家;抗日战争时期,西纸销地沦陷,生产日趋萎缩直至全部关张停产。造纸业带动了印刷业。清嘉庆廿一年(1816),料坊村绅士邹德舆在兴办教学馆时,苦于买不到课本,便斥巨资雕板印刷《四书集注》。印板聘请临村庠生廖京采书写,反复校对后反贴镌刻在梨木板上,制成印刷雕板。《四书集注》分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篇,是明清两代学子的必修读本。大田版《四书集注》为双面16开本,计486页24万余字,年产约500本,切边纸每本1.6银元,连四纸(将乐白莲生产)2.4银元,一经问世,颇受青睐,后来远销至江西、浙江等地。民国以后,洋学堂逐渐普及,印刷生意每况愈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二十四)风展红旗

  1931年6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解放泰宁,此后,又在1932年10月19日和1933年7月7日再次解放泰宁,留下红军三进三出泰宁的革命印迹。期间,泰宁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战斗、生活,建立中共泰宁支部和苏维埃政权,全县赤化面100%;组建泰宁地方武装、农民协会、赤卫队等群众团体,帮助红军筹集粮款、制作军鞋被服、运送转移伤员等,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战斗,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队。期间,全县有3000多名优秀儿女加入革命队伍,参加了泰宁县城保卫战、大洋嶂阻击战、新桥反击战、建泰沿线阻击战等地方战役,并跟随红军主力部队转战南北,浴血奋战,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1934年3月19日,红军撤离泰宁,泰宁党组织及苏维埃政府转移到梅口、大布等偏远乡镇,继续领导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斗争。泰宁是原中央苏区21个县之一,是闽西北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第三、四、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是红军东方军的战略指挥中心,军用物资补给地和向东方挺进的门户。至今,全县保留了红军街、红军总部、红军医院、县苏维埃旧址等革命遗址遗迹30多处,成就了肖金才、黄木珠、杜明、谢宝铜、冯旺南、李火兴等一大批泰宁籍革命战士。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