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 |
年 代 |
重 大 事 件 |
|
史前 |
距今5000年前 |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
|
周 春秋 战国 |
史前-前256年 |
周代属七闽之地,春秋后期属闽越国,战国末为闽越王无诸领地。先民为百越族人。 |
|
秦 |
前222年 |
属闽中郡,无诸为郡长。后无诸助项羽反秦。 |
|
西汉 |
约前202年 |
无诸佐汉更楚,汉立,恢复无诸王位。无诸晚年在大弋山设校猎场,在今泰宁县城建行宫“高平苑”、“乐野宫”,死后葬于城西。 |
|
三国 |
约前9-23年 |
传说江西九江人梅福(字子真)在栖真岩筑炉炼丹,修炼成仙。 |
|
建安12年 (207) |
孙策遣贺齐入闽立建安县,泰宁属建安县的校乡。 |
||
吴永安三年 (260) |
在建安设建安郡。划建安校乡西部地置绥安县(含今宁化、建宁和泰宁三县及清流、明溪部分地区)。 |
||
东晋 |
义熙元年 (405) |
绥安县改名绥城县,泰宁属之。 |
|
隋 |
开皇十二年 (592) |
绥城县并入邵武县,属抚州 |
|
唐 |
武德四年 (621) |
恢复绥城县,隶属建州 |
|
贞观三年 (629) |
废绥城县,以其地置金泉场,并入邵武县。 |
||
贞观四年 (630) |
廖轮领兵除葫芦二洋草寇,留其子、甥镇守,屯垦此地,取名开善。 |
||
武后垂拱四年 (688) |
复置将乐县,金泉场从邵武县分出改属将乐县管辖,并改名金城场,场治在今泰宁。 |
||
肃宗乾元二年 (759) |
金城场分黄连(今建宁)、归化(今泰宁)两镇,归化镇直属建州。 |
||
五代 |
后梁开平三年 (909) |
王审知封闽王,任邹勇夫(876-922)为尚书左仆射,后闽主王延羲派邹勇夫镇守归化。邹定居于此,开疆拓土,保境安民,后誉之“开泰公”。 |
|
朝 |
年 代 |
重 大 事 件 |
|
五代 |
南唐保大四年 (946) |
归化镇改为归化场 |
|
后周显德五年(南唐中兴元年)(958) |
升归化场为归化县 |
||
宋 |
太平兴国五年 (980) |
邵武改设军,泰宁改属邵武军 |
|
熙宁三年 (1070) |
县人叶祖洽(1046-1117 )获策试进士第一(状元),后因支持王安石变法,一生宦海沉浮。 |
||
元祐元年 (1086) |
叶祖洽托请福建按察使张汝贤奏请朝廷更改县名,宋哲宗皇帝准奏并将孔子阙里府号“泰宁”二字赐为县名。 |
||
崇宁三年 (1104) |
宋丞相李纲中进士前首次来泰宁丹霞岩读书,26年后的建炎四年(1130年),李纲被贬遇赦后,来丹霞岩住了一年多,与宗本法师结莲社,留有《瑞光岩丹霞禅院记》等诗文。 |
||
绍兴十六年 (1146) |
住持僧了凝募捐建筑甘露岩寺 |
||
庆元二年 (1196) |
县城水南人邹应龙(1172-1244)中状元,他为人为官循规蹈矩,廉洁正直,忠君不二,爱民如子,后官至明殿大学士、参知政事。 |
||
庆元三年 (1197) |
理学家朱熹隐居泰宁城郊小均坳年余,留有“春夏秋冬”题壁诗四首。 |
||
庆元五年 (1199) |
于街西修建五魁坊,表彰状元叶祖洽,状元邹应龙,释褐、解元黄应南,解元江廷滨,解元肖舜咨等五位在科举考试中勇拔头筹的优秀学子。 |
||
绍定二年 (1229) |
汀州农民起义军晏彪率众连破宁化、清流、将乐,统领刘纯调忠武军驻防梅口寨,镇压了农民军。 |
||
元 |
至元十三年 (1276) |
邵武军改为邵武路,泰宁属之。 |
|
至元十四年 (1277) |
农民起义军高日新、高从周所部据朱口石辋与元军对抗,并攻克邵武城。 |
||
明 |
洪武元年 (1368) |
改邵武路为邵武府,泰宁属之。 |
|
正统十三年 (1448) |
10月,农民起义军邓茂七部将吴继旻率军攻打泰宁,城内千余人抵御,伤亡惨重。 |
||
朝 |
年 代 |
重 大 事 件 |
明 |
成化六年 (1470) |
将县南沂州一带地区划给归化县(今明溪县)管辖。 |
嘉靖三十九年 (1560) |
知县熊鹗筹拨钱粮,修筑城墙,历时7月而成,城墙周长 |
|
万历三十五年 (1607) |
县人江日彩(1570-1625)中进士。后官至太仆寺少卿,因上陈《为三省免加派疏》、《议兵将疏》,举荐邵武知县袁崇焕出守宁远,参与谳定宫中“册立、梃击、红丸”三案而声震朝纲。 |
|
万历四十四年 (1616) |
县人李春烨(1571-1637)中进士,后官至兵部尚书,协理京营戎政,并晋爵为少保兼太子太师。 |
|
清 |
顺治三年 (1646) |
清兵入主中原后,江日彩之子江豫、江复带领朱口、城关一带居民到朱口石辋南石寨避难。当年九月初五,前明叛将李成栋率军攻陷南石寨,烧杀掳掠,死者万余,制造了泰宁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血腥惨案。 |
顺治五年 (1648) |
四月初八,武生江政率领2000余义军攻打泰宁县城,被清军偷袭包抄,义军战死、被杀400余人。 |
|
顺治七年 (1650) |
清军提督杨名高坐镇泰宁,联合各路大军,平息坚持数年的武装抗清斗争。 |
|
是年夏,明某遗吏额画网巾,人称“画网巾”先生,解送泰宁被杀于杉津桥头,廩生谢韩等,敬其忠贞,殓葬其尸骨。康熙58年,清当局迁墓于二王庙背山,立碑“画网巾先生墓”。 |
||
康熙十五年 (1676) |
郑经(郑成功之子)派吴淑攻伐邵武,连陷建宁、泰宁二县。 是年,山洪暴发,水涨入城,东南北三门城墙被摧,杉津桥崩塌,溺死20余人。 |
|
道光二十年 (1841) |
上青乡民黎呈祥、肖祖伦发动农民2000多人进城请愿,抗议官府非法增加钱粮,遭到镇压。 |
|
咸丰四年- 同治三年 (1854-1864) |
太平军石达开、杨福清、李世贤等部数十万人先后攻占、踞城、途经泰宁,前后历时达8年之久。 |
朝 |
年 代 |
重 大 事 件 |
清 |
咸丰九年 (1859) |
18个牛商带头创立朱口牛会,每年的 |
光绪二十二年 (1896) |
交溪堡(今龙湖)凉伞山金矿租与法国商人开采,但合同签后未履约。 |
|
光绪三十一年 (1905) |
开始废科举,罢考试,兴学校。泰宁创办第一所县立小学。 |
|
光绪三十二年 (1906) |
著名侨领闽清人黄乃裳率采矿队到龙安杨梅洞开采铁矿。 |
|
宣统三年 (1911) |
冬,清朝最后一任知县李秉钧闻告中华民国成立,夫妇双双吞金自杀。 |
|
中华 民国 |
民国元年 (1912) |
|
民国2年 (1913) |
县人陈承箕被选为国会众院议员,陈承煜、江巩昌、吴献琛、李昭芑当选为省议会议员。 |
|
民国3年 (1914) |
秋,县创办第一所女子学校。 |
|
民国11年 (1922) |
北伐军军长许崇智率两师3万多人,由江西瑞金入闽,途经泰宁。 |
|
民国12-15年 (1923-1926) |
泰宁各地匪患、兵患频繁,地方深受其害,百姓奋起抵御。 |
|
民国15年 (1926) |
北伐军在泰宁创农协、妇协、青协等组织。 |
|
民国17年 (1928) |
中共中央决定泰宁、建宁划归闽北临时管理委员会管辖。 |
|
民国20年 (1931年) |
6月,泰宁划归南平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
|
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六师彭雪枫部首克泰宁,组建泰(宁)、建(宁)、黎(川)革命根据地,并成立泰宁革命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泰宁支部。 |
朝代 |
年 代 |
重 大 事 件 |
中
华
民
国 |
民国21年 (1932) |
|
民国22年 (1933) |
1月初,中国工农红军泰宁独立师成立。2月,红一方面军第二次奉命转移江西。7月,红军第十一军第三次收复泰宁,8月中旬,红一方面军总部从江西移至泰宁城内梨树下陈家大院。朱德、周恩来在此工作生活。11月,县革命委员会更名为苏维埃政府。11月中旬,闽赣省政府政治保卫局由建宁迁至泰宁,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参加在罗汉寺召开的会议,成立城防警备司令部。 |
|
民国23年 (1934) |
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在泰宁部署指挥对敌斗争。 3-4月,大洋嶂阻击战、新桥保卫战、泰黎建沿线阻击战爆发。红军主力转移,国民党重占泰宁。 |
|
泰宁实行保甲制,共分为五区113保,1091甲,总人口42110人。 |
||
民国24年 (1935) |
红军撤离泰宁后,国民党重新设立泰宁县党务办事处。苏维埃政权遭全面破坏。 |
|
民国25年 (1936) |
国民党泰宁县党部成立。 |
|
8月,中共邵泰县委成立,是冬成立中共建泰县委,属中共闽赣特委领导,1937年7月被迫解散。 |
||
全县并区缩编,设3个区署、18个联保,辖96个保,869甲。 |
||
民国26年 (1937) |
红军游击队闽北独立师在泰宁开展游击活动。曾任中共(地下党)山东省委书记的胡邦宪由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委派到泰宁任县长,做了大量有益中共的工作。8月,泰宁各界举行集会,抗议日军侵华,成立抗敌后援会和抗敌剧团。 |
|
民国27年 (1938) |
泰宁由原福建省第二行政专署(南平)改属建阳第三专署。5月,裁撤区署,并将原18个联保缩编为11个联保,95个保。 |
|
民国28年 (1939) |
|
朝 |
年 代 |
重 大 事 件 |
中
华
民
国 |
民国29年 (1940) |
泰宁改属第二行政区(南平)。推行地方自治,将联保改为乡镇,全县设3个区、9个乡、1个镇、辖93保。将泰公路动工兴建。 |
民国30年 (1941) |
县城北、城南、金富街等处溪中发现大量沙金,引来大批江西淘采工前来淘金。 是秋,邵泰公路初步完成,泰宁第一次见到汽车。 |
|
民国31年 (1942) |
是年,撤区改乡,各乡镇直属县辖。 |
|
民国34年 (1945) |
9月,县城军、政、学、商、农各界人士集会游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 |
|
民国36年 (1947) |
9月,中共泰宁城工部特别支部成立,秘密开展活动,次年遭国民党破坏。 |
|
民国38年 (1949) |
2月,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工作委员会派陈祖宪、涂大楷回泰宁开展地下斗争活动。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
1949年 |
年底,驻江西解放军和驻邵武解放军剿匪部队分别攻克泰宁,其后仍撤返驻地。 自称“福建省反共突击队第七纵队中将司令”严正率部四处逃窜,大掠民财,百姓深受其害。 |
1950年 |
|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